车入河北易县境内,烟云中,狼牙山五陀三十六峰,峰峰高耸。
棋盘陀峰顶上,“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巍峨矗立。这历经三次修建的塔,寓意英雄精神的屹立不倒。
数不清踏过多少台阶,终于来到纪念塔下。红色塔基,白色塔身,上刻九个鎏金大字:“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环顾四周,三面都是悬崖,往下一看,顿教人目眩心惊,人群中不时响起惊呼和感叹。抬头望,远处的峰顶在缥缈云雾间若隐若现。
默诵着聂荣臻元帅的题词“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恍惚间,我仿佛走进了那段峥嵘岁月……
1941年9月,3500余名日伪军合围狼牙山地区,我大批军民被困峡谷之中。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负责掩护主力部队和群众转移。9月25日凌晨,七连完成任务后开始撤离,留下六班的五名战士担任后卫阻击任务。
五名战士边打边把敌人往山上引。两条路,现于眼前:一条通往主力转移方向;一条通往三面都是悬崖绝壁的棋盘陀顶峰。五名战士此刻已是饥肠辘辘,他们多想快点追上大部队啊!可一想到转移人群中还有抱着孩子的妇女、行动不便的老人,为了让他们走得更远一些,战士们毅然选择往棋盘陀顶峰撤退。
敌人的火力掀翻了山顶的碎石。五名战士的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石头也砸光了,就把最后一颗手榴弹投向敌人。敌人紧追不舍,五名战士宁死不屈,他们把枪支砸断扔下悬崖,班长马宝玉率先跳下万丈深渊。紧接着,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也毅然决然跳下了悬崖。
群鸟惊飞,千山默哀。
这段往事,至今仍在狼牙山一带的百姓间传颂,从老人到儿童,无不耳熟能详。
易县的狼牙山文化博物馆里,一幅画像惹人注目,画的正是马宝玉、胡福才、胡德林三位烈士。马宝玉剑眉高挑,胡福才轻抿嘴唇,胡德林眼睛望向远方。牺牲的时候,他们都很年轻,年龄最大的胡福才28岁,年龄最小的马宝玉才21岁。
其余两位勇士,葛振林和宋学义,跳崖后被山上的树枝挡住,幸免于难。他们都受了伤,宋学义的伤相对更重,一生都饱受病痛折磨。
葛振林在回忆文章《狼牙山跳崖记》中,深情回忆了他的战友们:“我想到班长马宝玉,这个又憨厚又直率的好同志,平时不爱说话,可说一句算一句。每次打仗他总是说一声‘跟着我’,三脚两步就走在头里。平时,打饭、提水,他从来不吩咐别人,总是闷声不响地干……还有那个不笑不说话的胡福才,那个年轻的胡德林……他们现在都不在了。”
马宝玉、胡福才和胡德林牺牲后,安葬在易县北娄山村附近的北娄山革命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1156名烈士。
英雄乡关何处是?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馆长李芳一直在做为烈士寻亲的工作。2017年,她找到了马宝玉的侄女马玉香。那年,50多岁的马玉香从娘家张家口市蔚县下元皂村,第一次来到墓碑前。她跪地泣不成声:“二大爷,我终于找到您了,替我爹了了生前心愿,他一直惦记着您呐……”从此,马玉香一次次来,有一次,她还用白布包了一抔村口的泥土,撒在马宝玉的墓碑后。
胡福才、胡德林的家乡在河北省容城县郭村。两人年龄相差不大,却是本家叔侄。如今的容城县已划归雄安新区。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雄安校区的老教师王会欣,多年来一直从事党史和抗战史研究。他说,胡福才和胡德林都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八路军队伍来到容城县时,两人争着为八路军抬担架、送慰劳品。参军后,二人参加过多次战斗。
容城人民对胡福才和胡德林念念不忘。乡亲们在清明节到北娄山革命烈士陵园祭奠他们,还在郭村村西北立起胡德林、胡福才烈士纪念碑。少先队入队仪式、共青团入团仪式,党员入党宣誓,常常在纪念碑前举行。如今,村庄搬迁,燕赵大街从纪念碑旁穿过,纪念碑如一双眼睛凝视着时代的巨变。九泉之下的英雄也会欣慰吧?
伤愈追上部队后,葛振林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屡立战功。他的家乡是河北省曲阳县,他却为了工作离乡背井前往湖南,自此一直留在那里。和他一起共事的同志,都知道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人热情诚恳,特别是他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受到大家的赞扬。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在湖南衡南县放映时,县里很重视,专门邀请葛振林一家坐在楼上第一排,观影之前还请葛振林讲话。葛振林的儿子葛长生那年7岁,父亲讲了什么不记得了,只记得现场掌声很热烈,还有人在默默擦眼泪。回家后,父亲叮嘱他说,别觉得自己的父亲成了电影里的人物就了不起,要始终做一个谦虚、低调、忠诚于党的人。
宋学义归队后,在一次战斗中再次负伤。1944年,他到狼牙山下的北管头村任农会主席,娶妻生子。1947年,宋学义带着全家回到家乡河南沁阳北孔村。宋学义的儿子宋福保说,回乡路上,父亲对他母亲讲:“回去以后,我在狼牙山这一段跟谁都不要讲。”在北孔村,宋学义深藏功与名,带领乡亲们挖河排水,改良盐碱地,使粮食获得了大丰收。许多年后,村里人才知道他是狼牙山五勇士中的英雄。
狼牙山下北管头村的杨成海逢人就讲宋学义的故事。宋学义在北管头村时跟他很聊得来,宋学义喊他“老杨子”,他管宋学义叫“老宋”。据杨成海说,他最后一次见到宋学义是1970年。那天宋学义从河南回到了北管头村,在杨成海家坐了很久,他说心里放不下狼牙山,想再来看一眼战友和乡亲们……他在杨成海家里住了一宿,第二天一早就起床,朝着狼牙山上纪念塔的方向深深鞠了三躬,然后悄然离去。
葛振林和宋学义曾经在北京相逢,他们是应八一电影制片厂邀请,来拍摄纪录电影的。那一次,两人相谈到深夜,分别时,紧握双手互相叮咛:咱们是共产党员,千万不能以功臣自居,光荣归于党和人民。
1971年6月26日,宋学义与世长辞,安葬在河南省沁阳市烈士陵园。
葛振林于2005年3月21日去世,安葬在湖南省衡阳市烈士陵园。
走出狼牙山文化博物馆时,迎面碰见一名老师带着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走来,估计是去博物馆研学。孩子们一边走,一边唱着歌。我一听,不正是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的主题歌吗?
“棋盘陀上的峭壁,壮士挺身跳落。多少英雄的鲜血,换得锦绣山河……”
歌声中,我再一次仰望五勇士的雕塑,在鲜红党旗映衬下,他们表情坚定,仿佛在发出心中的呐喊:驱逐日寇,让中国人民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
而今天,这一切都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