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7|回复: 0

把控好“火候”(金台随感)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把控好“火候”(金台随感)
林永芳《人民日报》(2025年09月08日 第 20 版)

  在福建武平朱家院子,遇到一名随父母来参观的少年。他指着墙上介绍朱熹的展板,问:“爸爸,朱熹是超人吗?他为什么能读这么多书,又写这么多书,还‘涉及哲学、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这么多领域?”父亲耐心解释:“朱熹不是超人,他只是比一般人更用功、从中总结方法,所以发挥出了超乎常人的潜能。”
  听罢,深有感触。是的,人生皆苦短,如何才能以有生之年尽量做成一些于国于民于己有益的事业?
  《朱子语类·卷八》中,以煮物煎药的火候比喻为学:“譬如煎药:先猛火煎,教百沸大衮,直至涌坌出来,然后却可以慢火养之。”“今语学问,正如煮物相似,须爇猛火先煮,方用微火慢煮。若一向只用微火,何由得熟?”既讲慢火之可用,又讲猛火之不可或缺,相辅相成,才能有所成就。
  事实上,无论为学修身还是干事创业,人生处处都有这“火候”的智慧。万事开头难,所以初时须以“猛火煮”的强劲势头来攻坚破局,如同赖床者一跃而起,形成奋发之势。可任何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积累足够的量变才能催生质变,光靠程咬金的三板斧难成大事业。“慢火温”,为的就是巩固开局“猛火煮”的成果,提供绵绵不绝的后劲,长期坚持,久久为功。所以古人倡导“如鸡抱卵、如龙养珠”的专注与耐心,在“猛火煮”的热烈之后不急躁、不气馁,坚定且从容地度过“慢火温”的漫长寂寞,迎来瓜熟蒂落。
  明代名将戚继光显然深谙此理。为了训练出一支足以抵御凶悍倭寇的新兵,他招募义乌矿工,让他们每日苦练藤牌劈砍、鸟铳装填,勤加验收考核。在戚继光流传后世的《练兵实纪》中,记载着精细繁多的训练考核条目,足以窥见戚家军练兵的“猛火”,这才有了对阵倭寇的连战连捷。之后戚继光更历数十年之功,以毕生心血不断完善“鸳鸯阵”的协同能力,总结出藤牌、狼筅、长枪、短兵等协同作战、互相援救的精妙阵法。此举堪称明军史上最持久的战术改进,以“猛火煮”的奋发而就、“慢火温”的耐心坚忍,终于成就戚家军的赫赫战功。
  明朝的另一位名臣、科学家徐光启,以攻坚之“猛火”,和利玛窦共同完成了《几何原本》(前6卷)的翻译工作;又于江南水灾缺粮之际大力推广甘薯的种植,以缓解粮食紧张之局面。他摸索出以窖藏越冬保存薯苗的方法,在甘薯的种植、管理、繁育等方面总结经验,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突破。农作物生长的客观规律,决定了农事研究没有速成之道。徐光启几经寒暑,以“鸡伏卵”之韧,成就“慢火温”之功,突破了甘薯进入中国之后的种植纬度限制,使之种植面积大大扩展。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今天,人们身处快节奏的当代社会,浮躁、无耐心、不刻苦、难持久成为一种“流行病”。特别是一些蜜罐里泡大的人,要么急于求成,昨天播种今天就想看到硕果满枝;要么三分钟热度,“一日曝十日寒”。他们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在最初的发奋之后,如何克服接踵而来的冗长、繁琐、枯燥、艰辛?如何超越始于“一时兴起”、止于“半途而废”的魔咒,从眼前的艰难中看到坚守的意义?
  当你觉得很难坚持的时候,不妨看看戚继光,看看徐光启,看看居里夫人。从1898年底发现镭元素,到1902年提炼出0.1克氯化镭,再到1910年提炼出金属镭,居里夫人在无数坎坷艰辛中坚持了12年,这才催生胜利之果,成为第一个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这就是“猛火煮”加“慢火温”的力量。火候者,火力大小和时间长短也。有上好的原料,若火候不准不够,菜肴不能入味、不熟甚至糊焦,何谈美味大餐?人生亦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