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回复: 0

碗托大哥(遇见)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碗托大哥(遇见)

黑 桃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08日 第 20 版)

  2008年,我大学毕业,在山西太原找了一份编辑的工作。

  当时,我和同事零羽合租在东湖醋园隔壁的小区,每天沐浴在酸涩但令人沉醉的气味中。下班途中,总要经过小东门。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发现小东门街的路边,摆了一张土黄色长桌,一个中年男人站在桌子后熟练地兜售着什么。只见那位大哥手起刀落,利索地把摞起的两三张圆饼切成窄条,装入塑料袋,浇上调料,交给顾客。这白色圆饼质若凝脂,中间厚,外围薄,富有弹性,像是凉皮的变种。问起来,才知道它叫“碗托”,荞麦面做的,因最后一道工序用碗底蒸出而得名。

  我们买了两份,充满期待地吃起来。没想到,味道好得出奇!碗托光滑而有韧劲,鲜香微辣,让人满嘴飘香。于是,我和零羽成了这个小吃摊的常客。

  就这样过了三四年。我们日复一日经过小东门,大哥日复一日风雨无阻地出摊,有时候大嫂也来帮忙。2012年,我和零羽都离开太原,各谋前程。小东门的碗托,成了山西诸多食物中我们最不能忘却的一种。

  2015年,我回了一趟太原,办完事直奔小东门,大哥果然还在。卖碗托的桌子换成了功能齐全的小推车,顾客络绎不绝,大嫂也喜笑颜开地忙碌。我点上一份,大快朵颐——依旧是熟悉的味道。我又要了一份打包,趁大哥调拌的时候和他攀谈,说我当年几乎天天都来吃,现在回来,第一时间就来吃一份碗托过过瘾。大哥听了,仿佛受到最高的褒奖。他仔细看看我,说记得我的模样,激动地要为我免单,因为我已经用微信付过款而作罢,于是马上又切了一份送我。我推辞不过,收下了。

  几年后,我又回太原,照例来小东门吃碗托。我跟大哥坐在摊位边聊天,得知他是平遥人,碗托调料是他自己改良的。这10多年来,靠着这一份几块钱的碗托,没有发什么大财,却有稳定的收入,还把儿子供上了大学,而且是非常不错的兰州大学。

  我和大哥互加了微信,虽然说话不多,但通讯录里有这么一个人,我感觉十分安心:因为他,对太原美食的记忆不会褪色;想起他,对生活的信心也多了几分。

  今年再回太原,大哥俨然已当我是老朋友了。我要打包两份碗托,他说什么也不让我付钱。过意不去,到旁边水果摊买了一个西瓜送给他,他竟然生气了。最后我把西瓜和碗托一块带走,才平息了他的“愤怒”。

  这次见面得知,大哥的儿子从兰州大学毕业后,又读了研究生,已在实习了。大哥说,虽然做小生意不容易,但一点一滴地积累,总归很踏实。我明白,中国那么多大大小小的城市,有无数条长长短短的街道,在无数的街头巷尾,总有大哥这样默默无闻但踏踏实实的小本生意人,点缀着城市的万家灯火,也守护着自己的生活。

  我已从大哥的碗托里,吃出了更多的滋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