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5|回复: 0

数字化培训,为何在井下“水土不服”?

发表于 5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帖最后由 dqqjk 于 2025-9-8 16:15 编辑


在智能化矿山建设大力推进的背景下,山西科兴能源米山煤业公司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矿工们操作着先进的智能化采煤设备,却对新建的数字化安全管理系统感到无所适从。一位在井下工作25年的老矿工坦言说:“这些新系统说要提高安全效率,可光是学会操作就要完成80个学时的培训,我们白天要完成生产任务,晚上还要参加培训,实在是力不从心。
这绝非个例。随着煤矿智能化转型深入推进,企业培训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山西焦煤集团下属的一机电公司,各种智能管理系统、自动化设备本应提升效率,却在实践中让一线矿工陷入了“越培训越落后”的怪圈。工人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处理电子工单、填写安全报表,这些原本应该节省时间的数字化工具,反而成了新的负担。
更令人担忧的是,传统培训模式与井下工作节奏严重脱节。集中授课、统一培训不仅影响生产进度,其内容往往与井下实际工作场景相去甚远。线上学习平台虽然解决了时空限制,却带来了新的问题——不少老师傅反映说:“在手机上刷安全培训视频,远不如在井下现场教学来得实在”。培训变成了“挂机刷课时”的形式主义,参与度低,效果堪忧。
深究这一困境的根源,关键在于煤矿智能化战略与培训体系的严重脱节。许多煤矿在推进智能化建设时,重设备投入轻人才培养,重系统建设轻应用培训。这就导致先进的数字系统与矿工的实际操作能力之间出现巨大鸿沟。同时,煤矿的考核机制仍未与时俱进,产量、进尺、安全等硬指标依然是评价绩效的主要标准,而矿工能力提升、知识转化等培训效果很难在考核体系中得到体现。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的严重错位。智能化矿山技术更新速度极快,但培训内容往往滞后于技术应用。当矿工已经在井下工作中遇到新设备、新工艺的操作难题时,培训内容却还停留在基础知识层面,这种“学非所用”的困境极大地挫伤了矿工的学习积极性。
破解智能时代的培训困局,需要从根本上重构煤矿培训模式。大同煤矿集团塔山煤矿探索出了创新路径:将培训内容拆解成58分钟的微课程,直接嵌入工作流程。当矿工操作设备遇到问题时,扫码即可观看操作演示,实现“即学即用”。这种基于井下实际工作场景的微学习模式,让培训真正做到了“需要什么学什么,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学”。
山西焦煤集团下属的西山煤电公司则建立了“问题—培训—实践”的闭环机制:通过分析生产数据精准定位能力短板,系统自动推送相关培训内容。例如当系统检测到某采煤队设备故障率偏高时,会自动推送设备维护和操作要点的培训内容,使培训直接服务于生产效率提升。
在班组层面,创新学习方式同样重要。班前会增加5分钟安全要点分享,交接班时开展简短经验交流,设备检修期间进行现场实操培训——这些嵌入工作流程的学习活动几乎不占用额外时间,却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建立鼓励学习的激励机制。将矿工技能提升、知识贡献与职业发展、薪酬待遇直接挂钩,让善于学习的矿工获得实实在在的回报。阳泉煤业集团推出的“技能等级薪酬”制度,将技能提升与工资等级直接关联,极大地激发了矿工的学习热情。
智能时代煤矿企业培训困局,本质上是传统培训模式与智能化矿山工作方式的深刻矛盾。破解这一难题,需要煤矿企业将培训深度融入工作流程,打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新模式。通过构建融入井下工作场景的智能学习生态系统,煤矿企业完全可以将培训从负担转化为竞争力,让矿工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实现能力提升,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