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回复: 0

新型工业化持续走深走实

发表于 昨天 08:0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新型工业化持续走深走实
光明日报记者 刘坤
  “十四五”以来,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大国重器顶天立地,创新动能更加澎湃;先进制造加速壮大,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实数融合扩围增效,数智化应用更加普及;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持续增强,产业基础更加牢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专精特新“金字招牌”更加闪亮。9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以来,工业和信息化系统与各地区、各部门一道,勠力同心、众志成城,顶住外部压力、经受风雨洗礼,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走深走实,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2020至2024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33.6万亿元,整个‘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李乐成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制造业门类体系完整优势更加明显,在全世界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大多数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李乐成表示,“十四五”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强政策引导和要素保障,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
  传统产业加快“焕新”。“十四五”以来,我国累计建成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和1260家5G工厂,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的比重超过50%;钢铁、水泥熟料等单位产品的综合能耗总体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新兴产业加速“领跑”。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柔性定制、共享制造、智慧物流、智能安防等大量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涌现。
  未来产业加力“生根”。超导量子计算机、光量子计算机实现量子优越性验证,激光制造技术整体水平进入国际第一梯队,人形机器人具备从关键芯片、部组件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制造能力,脑机接口应用从医疗领域向教育、工业等领域拓展,生物制造技术在医药健康、绿色能源等行业广泛应用。
  “我们将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工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坚持高水平开放,推动产业升级向‘新’布局、稳健发展。”李乐成说。
  大国重器多空间维度实现突破
  重大技术装备被誉为国之重器,是科技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
  “十四五”期间,我国坚持自主创新、融合发展,实现一批标志性成果的重大突破,带动关键配套企业迅速成长,装备产业链的韧性和竞争力不断优化,基础创新和先进制造能力持续增强。
  “上天入地、钻山探海,大国重器多空间维度实现了突破。”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C919大飞机翱翔蓝天,累计交付22架;大型水陆两栖灭火飞机AG600已取得中国民航局的型号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预计今年年底前将有3架飞机交付使用;“深地塔科1井”在地下10910米的深度完成钻探,“沧渊号”超大直径盾构机在各重大建设工程中不断刷新工程掘进纪录;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自商业首航至今已运营140余个航次,接待中外旅客超过53万人次;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已正式入列,最大钻探深度达1.1万米。
  辛国斌表示,从人间烟火到生命守护,大国重器稳稳支撑美好生活。新型农机装备筑牢当代粮食安全屏障;电力装备充分保障能源的安全供应,“华龙一号”“国和一号”核电机组单台年发电量超过100亿度;复兴号CR450动车投入使用以后,运营时速可达400公里;高端医疗装备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腔镜手术机器人研制成功,大大提高了手术精准度。
  “‘十五五’期间,我们将继续统筹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持续性、系统性地布局攻关任务,加快建设供需适配、优质高效的重大技术装备体系,推动重大技术装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辛国斌说。
  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加速融合
  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加速融合,是“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色。
  “十四五”以来,我国建成全球最大、覆盖最广的网络基础设施,5G基站达459.8万个,5G应用在矿山、港口、工厂等遍地开花,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数超过1亿台(套);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人形机器人从“舞台上动起来”“赛场上跑起来”向“家庭里用起来”“工厂里干起来”进化。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介绍,“十四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编制印发12个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建设14个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场景,加快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降低中小企业转型门槛。数字技术广泛渗透制造业全流程,数据产品和服务加速涌现。
  “我们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培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340家,重点平台连接设备超过1亿台(套),服务企业近400万家次。”张云明说,工业互联网实现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打通了工业生产的信息大动脉,筑牢了制造业高效运行的数字底座。同时,扎实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470台/万人,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张云明表示,今后将接续制定两化融合“十五五”发展规划,创新两化融合方法机制,夯实软硬件供给基础,强化工业互联网支撑底座,完善标准和服务体系,推动融合向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迈进,实现从“物理叠加”到“化学反应”的跃升,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0日 04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