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刘志阳(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商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广泛开展人工智能国际合作,帮助全球南方国家加强技术能力建设,为弥合全球智能鸿沟作出中国贡献。推动各方加强发展战略、治理规则、技术标准的对接协调,早日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全球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当前,世界多极化浪潮日益澎湃,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在多边舞台上加强协调配合,共同逐梦现代化、建立更加公正合理全球治理体系的诉求更加迫切,但在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等战略性领域,仍面临结构性失衡等问题。随着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演进和发达经济体不断出台相应产业政策,全球南方国家应加强协同应对、共建治理体系。积极推动全球南方国家大模型合作与治理,有助于增强发展中国家的数智主权与制度塑造能力,加快形成更加开放、公正、包容的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格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持续而深远的力量。 1.全球南方国家大模型合作与治理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力量对比正在深刻演变,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长期滞后。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公平正义、开放包容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改革,提升全球南方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超大规模算力、海量数据与先进算法等关键资源和能力主要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和跨国科技巨头手中,全球南方国家在技术突破与规则塑造上面临双重压力,技术自主与发展权利面临系统性挑战。 数智主权保障不足成为一些全球南方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潜在风险源。受限于核心技术与数据资源,许多全球南方国家对大模型系统和服务形成高度依赖,从而暴露出深层次的结构性风险。一方面,核心算法与大模型系统主要由少数发达国家或跨国科技公司主导,难以契合本地语言、文化与发展需求,算法偏见所导致的各种问题日益凸显。另一方面,算力基础设施分布不均。很多全球南方国家因算力匮乏被归类为“算力荒漠”。作为全球南方国家的重要成员,中国始终坚持开放共享与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强调构建非对抗性的国际技术生态。就整体而言,许多全球南方国家仍缺乏本地处理能力,数据安全无法有效保障,数智主权面临流失与被动局面。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中全球南方参与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在全球大模型治理体系构建进程中,全球南方国家往往处于“制度外围”。在确立人工智能治理原则、伦理框架和技术标准等方面,发展中国家参与较少。相关报告显示,一些全球南方国家长期缺席大模型治理机制与规则协商,呈现出明显的“治理赤字”。若缺乏多边机制加以回应,全球治理结构将进一步固化技术权力不对称格局,导致少数国家主导、多数国家边缘化的局面在大模型领域延伸,不利于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 2.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南方国家大模型发展格局 合作是全球南方国家打破结构性劣势、提升发展主动权的关键路径。应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多层次合作架构,在资源共建、能力共育与规则共治三个维度协同发力,推动形成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大模型发展格局。 加强算力和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加强区域内部算力与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全球南方国家推动大模型合作的基础工程。在现有探索中,非洲部分国家尝试通过“社区数据合作社”模式开展数据协作,即以地方社区为单位收集农业、医疗、教育等关键领域的数据,联合构建本地数据池。这种合作提升了边远地区的数智参与度,并为大模型训练提供了更多样的本地化数据。但总体而言,全球南方国家在推动区域算力与数据合作中仍面临算力能力分化、数据标准不统一、制度互信薄弱等多重挑战,缺乏系统性、制度化的支撑平台与资源调度机制。这就要求引入更成熟的发展经验与机制引导,构建跨国协调的基础设施合作框架。 促进技术研发应用与人才培养协同提升。通过稳定的协作机制与资源支持平台,提升大模型时代的技术实力与人力资源,形成系统性合力,是全球南方国家实现自主研发的关键一环。近年来,东南亚十国启动相关计划,通过区域奖学金、在线课程和公共数据能力建设,强化青年开发者、教育者和基层社区的AI素养。这一案例展示了人才培养的南南机制具有可推广性。未来,全球南方国家可进一步在三方面协同发力:共建区域联合实验室和开源模型平台,开展跨境算法适配与安全评估,实现技术共享;推动实施农业、医疗、公共教育与灾害预警等领域的“AI+”示范项目,开展经验互学;构建多国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联合资助、区域训练营和科研合作,促进技术人才在本地成长。 推动标准制定与治理政策合作协商。在全球大模型治理格局中,多数全球南方国家处于边缘,制度话语权薄弱,亟须在规则制定与治理政策上加强协调与联合。2024年,非洲联盟发布“非洲大陆人工智能战略”,提出构建数据主权与区域治理协调机制,为发展中国家形成治理共识提供了现实样本。在此基础上,全球南方国家应在三方面形成协同机制:设立跨区域治理磋商平台,就算法伦理、模型透明、数据安全等议题形成集体立场;推动区域联合声明、共同倡议纳入全球治理框架,提升在联合国、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信联盟等组织中的代表性地位;加强全球南方国家技术专家网络建设,推动“规则共研”“标准共写”,参与具体条款设计,提升规则塑造能力。 3.推动全球南方国家大模型合作与治理的具体路径 推动全球南方国家的大模型合作与治理,不仅需要制度共识与能力协同,更需要切实可行的推进路径与稳定有力的倡导者。作为全球南方的重要一员,中国应在资源支持、平台建设与制度协同方面发挥系统性作用,助力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南方国家大模型发展格局。 强化资源支撑体系,夯实全球南方国家大模型合作的基础条件。可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合作项目落地。近年来,中国已与多国签署数字领域合作备忘录,在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领域构建起多元合作网络。未来可在此基础上推动“全球南方国家大模型合作计划”,补齐全球南方国家在基础设施与应用能力上的结构性短板,为大模型合作奠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支撑。例如,建立开源模型平台,提供技术孵化服务;实施“AI+”公益示范项目,将大模型应用于农业、医疗、教育、防灾等民生领域;依托“丝路电商”推动创业企业融入全球市场,激发数字经济活力。 健全合作平台机制,提升全球南方国家大模型协同发展能力。在多边治理场域,中国持续引导人工智能议题进入联合国体系。2023年提出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明确主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2024年推动联合国大会通过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并主办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等活动,为全球南方国家联合发声提供制度平台。未来,要继续发挥中国的制度组织优势,推动建立常态化的南南合作机制,统筹多边合作议程与执行落地。具体而言,可发起召开“全球南方大模型合作论坛”,或倡议设立“大模型南南合作协调机制”,加强全球南方国家在战略规划、经验交流与技术路径等方面的整体协同。 构建制度协同机制,增强全球南方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塑造力。中国可推动构建涵盖人才培养与治理合作的长效机制,提升全球南方国家在规则协商中的制度能动性。在人才建设方面,可倡议设立“大模型人才培养共同体”,扩大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奖学金名额,支持全球南方国家青年人才来中国深造;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设立面向全球南方国家的短期培训营、在线课程和认证项目,培育本土化的技术与治理力量。在治理协作方面,可依托“全球发展倡议数字合作论坛”等平台,组织全球南方国家就算法伦理、数据治理、分类监管等议题展开常态化政策对话,提炼出适用于本地区的规则框架。当前,中国在沙盒监管、分级分类治理等方面积累了可操作经验,既可为其他全球南方国家提供路径参考,也有助于推动形成发展导向型的全球治理规则。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0日 0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