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2|回复: 0

在城市一角,触摸温暖又真实的气息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唐姝

若在周末逛公园时看到人头攒动,听到动人的旋律和齐声歌唱,不必感到惊讶,你或许将与一场音乐会不期而遇——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一股新的文化潮流正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周末留给免费的户外“野唱会”。

公园草坪、河畔步道、社区广场……这些户外音乐现场散落在城市某一隅,大有遍地开花之势,我也转角遇到过好几次并乐在其中。不同于抢票越来越难、票价越来越贵的演唱会或音乐节,“野生”演唱会没有门槛、自由随性、开放包容,氛围到了时,现场观众还能上台开麦献上一曲,这种音乐带来的纯粹和快乐,十分解压。

让我难忘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连接。当音符跳动、旋律流淌,大家在共同创造的神奇能量空间得到认同与共鸣。这种看似是陌生人之间建立起来的短暂连接,却如此真实和真诚,社会标签、生活压力暂且抛到一边,回归到普通人的本真状态,温暖又充满力量。

不只是“野唱会”,Citywalk探索街区、公园“长满了人”……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走出家门,在城市公共空间寻找新鲜体验,试图获得更多交流与情感共鸣,解锁藏在城市一隅里的惊奇际遇。这背后,是年轻人渴望在“原子化”现代都市中寻找一片心灵栖居地的情感需求。在快节奏、碎片化的生活中,人们不想再是一个个孤岛,而是渴望与其他“星球”生命连接,触摸温暖又真实的人的气息。

我们该如何与城市连接?城市又该如何与我们连接呢?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主义》一书中,都市被定义为“一个相对较大、密集、由社会异质个体组成的永久性聚居地”。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正是连接这些个体的介质。显然,如何重塑公共空间新生态,满足年轻人的情感和社交需求,让城市的公共空间充满生机与活力,考验着城市管理的智慧。

值得欣慰的是,当城市更新进入“下半场”,很多举措越来越转向人文关怀——不再一味追求打造地标建筑,而是在一桌一椅、一草一木之间完善公共设施的升级,为市民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活动场所。前段时间,武汉东湖听涛景区新设的“躺椅”火了,可以平躺,也可以盘腿而坐,吹着湖风,听着鸟鸣,松弛感拉满。上海文旅部门、艺术院校、街道社区共建的“车棚美术馆”“楼道美术馆”等社区美术馆,把传统美术展览拆分成小单元,陈设在社区公共空间,让艺术触手可及。在广州天河,24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散落在不起眼的公园一角,汇集美术馆、图书馆、咖啡馆、茶艺室于一体。

城市公共空间不见得非是“高大上”的建筑形态,更可以是城市“边角料”的激活。真正让其“活”起来的是贴近年轻人的生活轨迹与需求——不只是“供人停留”,更需要“促人连接”,不设限、去边界,让每个人都能轻松触摸、参与、享受,最终融入城市日常场景。

“漫天的星光是我的家”,我们需要走到人群中,重构城市生态的诗意叙事,就像“野唱会”中一首大合唱的歌词所写:“总有些惊奇的际遇,比方说当我遇见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