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慎毅
据9月9日澎湃新闻报道,广东的李同学是一名自闭症患者,今年4月18日通过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选拔、推荐,报考广东省某技师学院,并被录取至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一段时间后,他收到了学校寄来的录取通知书。8月30日开学报到时,校方得知其是自闭症学生后,不为其办理入学手续,理由是“担心对学校正常学生造成影响”。此事引发热议后,学校回应称,如果专业机构评估认定该学生具备入读相关专业的学习和生活能力,将尽快为其办理入学手续。
小李能背《唐诗三百首》,从普通小学一路读到重点职高特教班,他付出的努力比大多数同龄人要多,一路走来殊为不易。学校的一句“怕影响正常学生”,令人心里不是滋味——究竟什么才是教育?
“怕影响正常学生”听着像是负责,实则经不起推敲。它预设了一个虚假前提:学校希望“整齐划一”,“不一样”的因素是风险、麻烦。但现实教育场景中,不应把不一样的人修得整齐,而是让更多不一样的学生都能发出自己的光。
北京海淀一所中学为自闭症学生配备了“影子老师”,全程陪伴支持。这些孩子不仅融入了课堂,有些还在数学、艺术等领域展现出极高天赋,激发了全班的学习热情。更难得的是,普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与特殊同学相处,这或许比分数更珍贵。
有远见的教育者,不会只选择“没问题”的学生,而是有魄力有能力把所谓的“问题”转化为学生成长的资源。上海普陀区成立的“星星”守护联盟,启动“星星伙伴计划”志愿服务项目,让普通学生和自闭症学生结对互助,参与者能获得公益学分,由此学到的是责任、慈悲和共情。这些素养,在未来进入社会、组建家庭、教育下一代时都是宝贵的能量。
当然,我们不应一味指责学校冷漠。许多普通院校确实缺乏特教资源,老师担心无法应对,管理怕出纰漏,这些顾虑是现实存在的。然而,有困难不等于没办法,更不能不作为——差异不是缺陷,它是人的不同侧面。深圳一家融合教育中心尝试了“双师制”,普通教师+特教助理协同上课;浙江设立了两所专门招收自闭症孩子的学校,提供专业教育和康复训练;还有很多地方的学校把帮扶互助纳入德育学分,鼓励学生教学生、生命影响生命。
这些尝试或许有不完美之处,但都在向前走。它们传递出同一个理念:教育不是挑拣,而是栽培;不是排斥,而是成全。
法律上有残疾人保障法,政策上讲“融合教育”,但比法律和政策更先行的应该是观念。我们须明白:先进的教育,应以“让每个孩子发出自己的光”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