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2|回复: 0

读懂抗战诗词里的精神根脉

发表于 2025-9-12 14:53:0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读懂抗战诗词里的精神根脉
——《抗战诗词三百首》编后
周兴陆《人民日报》(2025年09月12日 第 20 版)
  《抗战诗词三百首》:周兴陆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若干年前,我曾有宏愿编纂《抗战诗汇》,爬梳文献后发现工程浩大,短时间难以完成。但那时读的一首首抗战诗词,在心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前年,江西教育出版社陈骥先生约我编一部《抗战诗词三百首》,向抗战胜利80周年献礼,我爽快地答应了。
  抗战14年,中华民族历经苦难、浴血奋战,其间产生了大量抗战主题诗词。这些诗词慷慨悲壮,既秉承传统边塞诗爱国尚武、英雄豪壮的精神和诗史传统,又在抗战环境中表现出新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气象,发出时代强音。
  抗战诗词的最大特色,是真正做到了“诗中有人,诗外有事”。反抗侵略者,是当时所有中国人的现实境遇,是切切实实的生存处境。目睹同胞流血、家园被毁,亲历迁徙逃难、离别寄居,每个人都满腔悲愤,燃烧着怒火。
  于是,士兵拿枪又拿笔,读书人更是提笔抒怀。抗战诗的作者,有的就是在抗敌一线冲锋陷阵的将士,如朱德、陈毅、冯玉祥等都率军打仗,叱咤疆场。有的虽不是军人,但也曾亲上前线,目睹战士的英勇、战争的惨烈,如郭沫若曾访问昆山前线,田汉多次至前线慰劳战士,老舍也曾探访北方战场将士。其中,不少人从事教育、新闻等文教宣传工作,张默君、何香凝、谢冰莹等知识女性也以诗词述事咏怀。他们心中装着百姓,装着救国救民的志愿,笔下才有众志成城的人民抗战图景。如毛泽东《祭黄陵文》说,“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郭沫若《归国杂吟》道,“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抗战诗词紧扣战争,真切及时地叙写战事,具有鲜明的纪实性。从九一八事变、淞沪抗战到卢沟桥事变,从百灵庙大捷、平型关大捷到抗战胜利,每一次重大战事,都牵动着诗人的心弦。例如,陈懋恒《抗战百一诗》记述北平战斗、台儿庄战役中以身殉国的英雄群体,陈友琴《惊闻八百壮士遇难》记录震惊中外的“八百壮士”四行仓库保卫战。还有不少诗作,以传记方式为英雄塑像,颂赞左权、蔡廷锴、张自忠、赵登禹等抗战英雄抛洒热血甚至献出生命的故事。这些抗战诗词以诗记史,补史之阙,为我们铭记历史留下了珍贵参照,更为许许多多民族英雄树起了丰碑。
  抗战诗词共同的主旨,是以中国人传承千百年的诗意表达,呼吁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勇做国之干城。1932年2月,上海汽车司机胡阿毛,开着装满敌军和炮弹的车子,驶入黄浦江,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一幕英勇悲壮的故事传遍全国,群情振奋,许多人写诗咏赞。后来,叶圣陶用《卜算子》词抒写伤病难民,其中“身份无分共一舟,民质从今变”,说的就是像胡阿毛一样的中国人,不管是什么身份,都在抗战中同舟共济,共赴国难。一如林庚白《姚营长歌》所唱:“古来多难乃兴邦,国有干城非可降。”
  和平年代,抗战诗词有什么价值和意义?答案就在“诗中有人,诗外有事”。抗战诗词中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人和事,对今天的普通读者来说,可能是陌生的。我们编选《抗战诗词三百首》,为每位作者撰写生平简介,给每首诗作注释解说,勾稽诗词背后的人和事,解读内涵、品评意味,就是要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宣扬和激活抗战诗词抒写的坚强不屈的意志、英雄主义的气概、忧时忧民的胸襟、忠诚奉献的情怀和爱国主义的精神。一如参与本书编写的博士生同学所说,读懂诗词中蕴藏的伟大抗战精神,也就读懂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