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回复: 0

恰到好处的阅读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何少球

“深深的话我们浅浅地说,长长的路我们慢慢地走。”出自毕淑敏老师的《恰到好处的幸福》。或许,阅读也是如此。恰到好处的阅读,便是一种幸福。

初识《一树繁花》,是在晓武老师的朋友圈。淡绿色的封面,几枝梨花斜逸而出,一眼便让我惦念上了。翻开目录,三个小辑依次排开“尘世烟火”“繁华归静”“风雨阳光”,像人生的三段河。这不仅仅是故乡的散文集,更是远行人在心中重新拼贴的故乡地图。

《人间清欢闲饮茶》像幅留白的水墨——,应是到了花甲之年,两鬓均已斑白,胸中世事洞明,再约上一二好友,坐在乌黑的老船木茶桌前,听窗外风过竹梢,白雪飘飞,敲茶煮水,围炉夜话,才正当时。

最动人的是,她写茶不避世。庄稼人的勤劳、制茶师傅的手艺、与好友相聚的笑声,都渗进茶香里,“像给红尘加了层柔光滤镜”。读到这儿才懂,“清欢”,不是远离尘世,是让尘世在茶里沉淀,把喧嚣泡成内心的安宁。

《诗酒趁年华》让我想起自己的童年,父亲与邻居伯伯在田地间劳作,田埂上一瓶水、一壶酒。歇息时,我与邻居小孩满田埂奔跑,油菜花海一片又一片,蔚蓝的天际上白云一朵又一朵。嬉笑声、追逐声、父亲的笑声,永远藏在我的脑海里。“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晓武老师写红印馒头、写米糕、写家乡独特的味道,娓娓道来,眼前便已是香气扑鼻,口有余香。“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小小的红印馒头,是有别于普通糕点食物的独特美食,走得再远,游子惦念的还是儿时的烟火味道,就好像打开了记忆深处老家的那扇大门。”那是小时候,年味最浓时。每家每户大人们都忙着做红印馒头,孩子们便肆意地开始放鞭炮。那一幅幅场景,如一帧帧照片似的,在眼前浮现。

《外婆的雅畈肉饼》是最令我感动的一篇。她写外婆把三分肥七分瘦的猪后腿肉剁成石榴籽大小,撒把红葱头,轻叩瓷碗。“外皮柔韧薄匀,馅料鲜美丰足,咬上一口油而不腻、满嘴生津、回味绵长”。外婆常说:“做饮食生意如同做人,人在做,天在看,首先要对得起天地良心。”外婆勤勤恳恳做事,将自己亲手制作的肉饼变成了多少游子忘不掉的乡情乡味。

我仿佛看见,斜阳穿过老屋窗棂,落在斑驳的木桌上。外婆卷起衣袖,笑眯眯地开始做肉饼的情景。桌角摊着的那一叠手稿,是外孙女的回忆,写着“外婆的雅畈肉饼”几个字。万千思念在心里凝结成一句慰问:“写完了,像是又陪外婆过了一生。外婆,您在那边,还好吗?”

我忽然想起自己的外婆,每逢秋季,她便经常做藕盒。她总把藕盒塞满肉末,裹层薄薄的面糊,下锅前总要对着我们念句:“排排坐,等着吃,吃个精光光,身体才最棒。”晓武老师不写思念,却把思念压在肉饼的每道纹理里,令人回味不绝。

合上书时已是深夜,窗外城市灯火稠密,像场永不落幕的集市。《一树繁花》延用自然清纯的手法,只用一碗肉饼、一盏茶、一条雨巷、一株柳丝、一片紫荆花,便轻轻叩击我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那些被掩埋的日常,原是时间的年轮;那些自以为遗落的味道,原来一直在暗处生长。每一次对文字的抚摸,便悄然开花。开在心田,落在枕边,迎来一丝清凉。爱,在文字间,也在恰到好处的阅读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