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工匠精神作为支撑产品质量提升、技术创新突破的重要精神力量,正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班组作为企业最基本的组织单元和生产前沿,其文化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工匠精神融入班组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更是培育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以国能寿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为案例,深入探讨高质量导向下工匠精神融入班组文化的建设路径与实践经验,以期为同类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工匠精神与班组文化的关系
1.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的体现,其核心内涵包括精益求精、专注执着、守正创新等方面。在现代工业体系中,工匠精神不再局限于传统手工艺领域,而是扩展到工业生产、技术服务等各个领域,成为推动质量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工匠精神强调对工作的热爱、对质量的坚守、对技术的钻研和对责任的担当,这些特质正是当前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核心要素。
2.班组文化的功能与作用。班组文化是班组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管理理念的总和,是企业文化在基层的具体体现和延伸。优秀的班组文化能够增强组织凝聚力、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安全生产、促进创新创效。作为企业最小的行政细胞,班组文化是班组管理的灵魂。
3.工匠精神与班组文化的内在联系。工匠精神与班组文化存在着内在的契合性和互动性。一方面,工匠精神为班组文化提供了价值导向和精神内核,使班组文化有了灵魂和提升空间;另一方面,班组文化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提供了组织载体和实践平台,使工匠精神能够落地生根、发扬光大。
二、工匠精神融入班组文化的实践路径
1.精神引领层面:强化价值导向
在精神引领层面,将工匠精神作为核心价值观融入班组文化建设中。公司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文化活动,使工匠精神深入人心,成为班组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
一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公司团委把理论学习作为团支部学习教育的“必修课”,充分利用“四大课堂”(个人“小”课堂、青年大讲堂、网络“大”课堂、现场“微”讲堂)引导团员青年全面掌握党的历史脉络,巩固学习基础。这些教育活动不仅提高了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也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是树立工匠榜样和典型。公司积极发掘和培育体现工匠精神的先进典型,如电气二次班班长李诚帅,他代表国家能源集团参加中电联组织的全国继电保护员技能决赛,取得国家能源系统第3名、全国前50名的好成绩,2024年获得潍坊工匠荣誉。通过这些身边的榜样,让职工近距离感受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三是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氛围。公司通过举办“工匠大讲堂”、技能比武等活动,营造尊重技能、崇尚实干的文化氛围。如李诚帅创立的“安全树”学习法,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填鸭式”培训方式,充分调动了大家的安全学习热情。
2.制度保障层面:构建长效机制
制度保障是工匠精神融入班组文化的重要基础。公司通过建立健全一系列制度机制,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组织支持。
一是建立标准化作业制度。一线班组独立编制了《继电保护装置校验手册》,把保护装置的校验方法用EXCEL公式的形式表现了出来;编制了图文并茂的31项定期工作标准、82类设备巡检标准工序卡;编制了五大类、97例现场缺陷应急处置卡,为班组职工的标准化作业提供了具体的技术工艺规范。这些标准化制度不仅规范了作业行为,也体现了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要求。
二是完善培训与传承机制。公司制定青工专项培训计划,在检修现场开设“青年技术大课堂”,充分借助检修积极开展“老带新”培训工作,全方位系统性的提升青年职工的业务能力,帮助新职工快速成长。这种“传帮带”机制是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途径。
三是建立激励与考核机制。公司围绕安全生产、机组检修等中心任务广泛开展劳动竞赛,调动职工活力和创造力。深化“以赛促训、以赛练兵、全员提升”技能竞赛机制,立足班组青工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增强技能操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这些激励机制有效促进了工匠精神的践行和传播。
3.行为规范层面:培育实践模式
行为规范是工匠精神融入班组文化的关键环节。公司通过引导和规范班组职工的日常行为,使工匠精神外化为具体的实践和行为习惯。
一是推行精细化操作规范。公司要求职工在操作中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如锅炉专业主管在巡检百万机组锅炉系统时,严格执行“看、听、摸、测、闻”五步检查法:从受热面管壁厚度测量到膨胀指示器读数确认;从炉膛内部水冷壁管排检查到高温再热器管屏状况评估;从给煤机链条松紧度调整到磨煤机辊套间隙测量,每一个数据都必须精确记录在案,任何细微偏差都要追根溯源。这种对发电设备“把脉问诊”式的精细检查,确保了机组在高温高压工况下的安全稳定运行,体现了工匠精神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二是强调安全责任意识。公司把安全生产作为发展之基,是一个电厂稳定运行的前提和保障。公司机组投产后凭借“高质量运行”7年达到“五零”安全生产目标,圆满完成了历次重大节日、政治保电等工作。这种安全责任意识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鼓励创新行为。公司团委深化青年科技创新工作,围绕安全生产重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青工首创精神,鼓励创新工作室、QC小组和青年团队积极参与发明创造和技术攻关。如生产技术班组负责的调频同源装置在百万机组的应用于研究、防误碰、误整定新方法的探索与实践等4项厂内科技项目,均获得厂内科技成果奖。这种创新行为是工匠精神守正创新的体现。
4.环境建设层面:营造物质文化氛围
环境建设是工匠精神融入班组文化的物质载体。公司通过打造体现工匠精神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使职工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和体验工匠精神。
一是建设特色活动场所。公司建设了工业文化长廊、大师工作室,利用数字化技术创建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这些场所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提供了物质空间和平台支撑。
二是营造特色文化氛围。公司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营造体现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如开展“致·青春”青年大讲堂,将党史、党团的最新理论作为支部“三会一课”的重要内容,由团干部领学,每季度分专题组织学习,覆盖全体青年职工。
三是利用数字化手段。公司适应新时代青年的学习特点,开展网络“大”课堂,每周组织参加“青年大学习”系列网上主题团课,灵活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这种数字化手段为工匠精神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
三、实践成效与启示
1.主要成效
一是提升了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公司机组投产后凭借“高质量运行”7年达到“五零”安全生产目标,圆满完成了历次重大节日、政治保电等工作,连续7年获得山东省电力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实现了“安稳长满优”运行。
二是提高了职工素质和技能水平。公司培养出了一批体现工匠精神的技术能手和创新骨干,李诚帅、李大鹏、薛文华等分别获得寿光市、潍坊市“能工巧匠”称号;其带领的“创新工作室”获得寿光市命名;山东省工会曾对各创新工作室进行工作指导。
三是增强了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公司大力推进“五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在全体职工的创新拼搏下,成功入选国家能源集团首批中级智能电站、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科普教育基地”,历年来累计实施科技创新项目50余项,智能巡检系统研究与应用等6项科技成果通过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组织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结论
研究表明,班组建设汇总通过精神引领、制度保障、行为规范和环境建设四个层面的系统推进,工匠精神能够有效融入班组文化,提升产品质量、职工素质和企业创新能力。
实践表明,工匠精神融入班组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文化引导与制度保障相协同,传统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统一。只有将工匠精神内化为班组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外化为日常行为规范,才能实现班组文化建设的提质升级,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