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正是青海油田稳产上产的黄金攻坚期。近日,在采油三厂花土沟油田南部的山峦间,抽油机沉稳运转的轰鸣声划破旷野,新投产的S1-29-1下向井传来捷报,实现连续稳定日产油4.6吨。这片曾被视作“硬骨头”的浅部层系断块区,开出了稳产上产的新“枝丫”。 作为老油田增储上产的关键区域,花土沟油田南部浅部层系断块区的地质条件曾让技术人员屡屡碰壁。这里断层交错切割,砂体像被打碎的瓷片般零散分布在地下。 “老井产出情况差异大,平面非均质性强,总找不到规律,就像在迷宫里摸黑走路一样。”花土沟项目组组长刘震英盯着构造井位图,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断层线,语气里满是攻坚的决心,“大家都觉得这里构造不清晰、含油面积小,我们必须要找准靶心,打出高产油!” 黄金季的鏖战,拼的不仅是技术,更是耐心。采油三厂花土沟项目组带着岩心样品、测井曲线和构造模型,一头扎进办公室,开始一点点“拆解”断块构造。白天,他们对着岩心观察储层特征,逐段分析测井数据;夜晚,围绕构造模型反复推演,将单井断点重新组合比对。 终于,一条关键规律浮出水面:这片区域的断层并非无序杂乱,两条北西向断层如同天然屏障,在地下形成了对油气富集较为有利的“夹持区”。 “你看这里的砂体分布,断层刚好挡住了油气运移的路径。就像给油气建了个储油舱,只要找准位置,就能见效益。”采油三厂总地质师房国庆指着储层剖面图说,语气里难掩兴奋。 为了验证这一发现,技术人员马不停蹄地与40余口邻井资料进行逐一比对。S1-29-1下向井的岩心孔隙度、渗透率、感应电阻率等各项数据与断层夹持区高产措施井的物性、含油性特征完全吻合。 “从砂体精细刻画到断层封闭性评价,再到流体关系变化推演,每个环节都得抠到极致,每一分努力都不能白费。”刘震英翻开标注得密密麻麻的工作笔记,纸页上的每一道痕迹,都是攻坚的印记。 当S1-29-1下向井开井后,显示含水率持续低于10%、产液稳定在5立方米时,攻坚得到了最有力的回报。这口井的成功,不仅与去年深部层系边部S6-5-5向井的优质压裂效果形成呼应,更清晰勾勒出花土沟油田南部断块区“断层夹持控藏”的规律,同时也指明了滚动扩边的方向。 “这么来看,老资料勾勒出的含油面积还不止于此,咱们的东南部还有扩边建产的希望。”刘震英在地质构造图上圈出一片区域,眼中闪着光。 高原戈壁的风掠过井场,抽油机的节奏沉稳有力,仿佛在为黄金季的鏖战喝彩。采油三厂技术人员用智慧破解了油藏密码,在复杂断块的“迷宫”里破开迷雾,不仅为花土沟油田的增产上产注入强劲动力,更给老油田的持续发展找到了新路径。(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邢生祥 通讯员 宋香凝 李梦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