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师傅教我的不只是修电路
李静
2020年深秋,我揣着电工资格证走进国能神东煤炭皮带机公司托辊车间时,最先注意到的不是轰鸣的机器,而是角落里蹲在配电箱前的杜保师傅。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藏青工装,袖口卷到小臂,露出腕上一道浅褐色的疤痕——后来才知道,那是年轻时修电路被电弧烫的。听见脚步声,他抬头冲我咧嘴笑,手里还攥着半截剥了皮的铜芯线:“郭亦琳是吧?跟我学别怕累,先学‘认’电路,再学‘修’电路,急不得。”此时我以为他要教我拧螺丝、接电线的技巧,却没料到,往后三年里,他塞进我手里的,全是藏在电流与线头里的成长养分。
师傅常说“做事要刨根,别浮在面上”,这话我是在第一次做设备巡检记录时悟透的。那会儿我刚上手,总想着把记录做得漂亮些,特意在Excel表里加了渐变色,给每个设备的照片都配了艺术边框,连巡检时间都用了花体字。交记录那天,我等着师傅夸我细心,可他翻了两页就皱起眉,指了指“3号电机”那栏:“上周这台电机的绝缘电阻测了多少?怎么没写?”我心里一慌,支支吾吾说光顾着排版,忘了补数据。师傅没发火,只是从工具柜里翻出一块万用表,递到我面前:“你看这表针,红的接正极,黑的接负极,差一点数就不准。咱们做记录不是给领导看的,是给下回维修留底的——万一电机烧了,查不到之前的电阻数据,怎么找原因?”他顿了顿,又指着车间墙上的线路图:“你看那上面的红线蓝线,不是画来好看的,是让人一眼就知道哪根是火线,哪根是零线。你那记录册花里胡哨的,核心数据漏了,跟没标颜色的电线有啥区别?”
那天下午,我删了所有装饰,重新坐在机床旁,一笔一划补数据:电机绝缘电阻、轴承温度、接线端子松紧度,甚至标注了下次巡检要重点查的线头氧化情况。师傅路过时没说话,只是把他那本写满批注的旧巡检册放在了我桌角——册子里没有一张好看的图,只有密密麻麻的数字和小字备注,比如“2021.5.12,5号电机电阻偏低,已换绝缘垫”。后来我再做记录,再也不纠结格式,只盯着“有没有用”:处理重复的故障档案时,先筛出高频问题分类标注;整理设备台账时,优先补全关键参数,不再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上耗时间。原来抛开表面的花哨,抓住核心目标,效率反而像通了电的灯泡,一下就亮了。
师傅还有个“倔脾气”:从不让我做“伸手党”。有次夜班,车止口2号配电箱突然跳闸,我查了半天没找到原因,急得直跺脚,抱着电路图去找师傅,想让他直接指给我问题在哪。师傅接过图,却没翻,而是从工具包里掏出一把螺丝刀:“走,咱们去现场看。”到了配电箱前,他让我打开柜门,指着里面的接线端子:“你先测每个端子的电压,再看有没有虚接的地方。”我拿着万用表,手都在抖,测了三遍才确定“端子A相电压异常”。师傅没说对不对,只是递来一根剥线钳:“你把那根黄线拆下来,看看接头有没有氧化。”我蹲下去拧螺丝,才发现线头处已经发黑——原来氧化的铜丝导致接触不良,才会跳闸。收拾工具时,师傅说:“我要是直接告诉你‘线头氧化’,下次再遇到跳闸,你还是不会查。错一次,比我教你十次都记得牢。”
还有一次,车间的空调外机不转了,我拆开外机壳,看见电容鼓了个包,就想直接换个新的。师傅拦住我,让我先测压缩机的电阻:“别急着换零件,先看看根源在哪。电容鼓包可能是压缩机过载导致的,要是只换电容,过两天还得坏。”我按他说的测了电阻,果然发现压缩机线圈阻值偏大。后来我们一起清了压缩机的灰尘,换了电容,外机才正常运转。师傅擦着手上的灰说:“修电路跟看病一样,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得找到根儿上的问题,不然故障总跟着你跑。”
我出师那天,师傅送了我一个深蓝色的工具包,里面装着他用了八年的螺丝刀——刀头磨得发亮,手柄上有他握出来的凹槽,还有一本写满笔记的线路图册。册子里最后一页,他写了两行字:“接电线要找对正负,做事要找对核心。”后来我调去其他车间做电工,遇到两个班组为线路改造方案争执时,我想起师傅说的“刨根”,不再纠结谁的方案更复杂,而是先看生产需求,优先保障关键设备的供电;设计新的配电箱图纸时,遇到卡壳,我不再第一时间找同事帮忙,而是翻出师傅的笔记,查类似的线路案例,一点点拆解问题——就像当年他教我查跳闸原因、测电机电阻那样。
去年秋天,我也带了徒弟。有次徒弟做故障记录时,把“接触器故障”写成了“开关故障”,我没直接指出来,而是把师傅当年给我的旧记录册递给他:“你自己对比,看看哪不对。”看着徒弟蹲在机床旁认真核对的样子,我忽然想起师傅当年的模样——原来那些藏在电流与线头里的道理,早已经像电流一样,从他手里传到我手里,再传到更年轻的人手里。
师傅从未教我多少复杂的电工技巧,却教会了我怎么做事、怎么成长:不追表面的光鲜,只抓核心的价值;不依赖他人的帮扶,要自己长出解决问题的本事。这份从师徒往事里汲取的养分,就像电路里的零线与火线,始终稳稳托着我——不管是面对复杂的线路图,还是人生里的岔路口,都能找对方向,走得踏实,走得长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