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1|回复: 2

【助力写作】名记者的120句干货

发表于 昨天 21:0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帖最后由 dongzi 于 2025-9-16 21:08 编辑

来源  赵代君 长江朱建华
名记者的120句干货,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
人民日报出版社今年9月出版的《跟名记者学写作:经典新闻作品背后的故事》,是一本“献给所有心怀理想的新闻人”的好书。

该书精选冯健、范敬宜、罗开富、周瑞金、徐江善、郭玲春、郭梅尼、郭超人、梁衡、雷收麦、詹国枢、樊云芳、穆青、魏巍等名记者、大记者的《中南海的春天》《莫把开头当过头》《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夜宿农家:一碗面条的愧疚》《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英雄登上地球之巅》《一个农民养猪专家的故事》《红色的警告》《少数企业“死”不了 多数企业“活”不好》《追求——记一生追求光明追求正义追求真理的栾茀同志》《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20多篇成名作、代表作,进行深度赏析学习,10位长江韬奋奖获得者联袂推荐。

该书刚一上市就登上京东新闻出版图书热卖榜,有媒体人更是一口气读完,“一些思考和追问还在心里激荡”。

现将我花一整天时间摘录出来的值得学习、实践、收藏的金句,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

相关阅读:
献给所有心怀理想的新闻人,10位长江韬奋奖得主联袂推荐(新书介绍及目录等)

今天,记者如何成为文章高手?(新书后记)

什么是新闻理想?我的新闻理想是什么?我还有新闻理想吗?(读者感言)

1、无论媒体格局如何改变,阅读习惯如何流变,内容永远是王道。

2、采写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报道,是新闻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3、险地方、苦地方、才是出新闻的好地方。

4、想人所未想、写人所未写。

5、基层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只有走进基层,才能挖到鲜活生动的报道素材,增强新闻稿件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的好新闻永远来自基层。

6、人没有一点精神,是不可能干好新闻工作的。

7、好的新闻首先不在技巧,而在新闻本身的价值,即其是否具有对社会的启示意义、对公众的引导价值。

8、新闻是事实的反映,同时又是观念的产物。新闻作品除了传递信息,还要努力实现思想的传播。把重要的做成需要的,把有意义的做得有意思。

9、记者的工作不仅要求用心寻找选题、深入现场采访、客观真实地撰写稿件,更需要具备新闻理想。

10、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践行“四力”是新闻工作者的看家本领,而坚持深入基层,沉到一线去采访,则是锤炼“四力”、增强本领的一条有效途径。新闻的源泉在基层,新闻的富矿在一线,新闻的活力在现场,记者只要走出去、沉下去、扎进去,哪怕是雪域高原、生命禁区,照样能结出丰硕成果。

11、新闻人,追求以作品立言,职业有生命,作品永流传。

12、全媒体时代,强调业务立身,恪守专业追求,捍卫职业尊严,尤具现实意义。

13、新闻是一份让人年轻的事业。好新闻是用脚跑出来的。好记者必须脚沾泥土、衣带露水,深入群众生活,扎根基层调研、记录鲜活的生活。如果你的报道不够好,那是因为你远离现场。

14、作为记者,我们每一次所要抵达的,就是历史的深处、时代的高点、群众的心里。

15、新闻是历史的底稿,见证历史、记录时代,是我们身为新闻人的价值,也是我们永远的荣光。

16、研读新闻作品中的名篇佳作,是新闻从业人员提高业务水平的必修课之一。

17、编稿子如果不能改得比原稿好,就决不改别人的稿子;编出的稿子必须是成品,决不给后面的工序包括审稿人遗留问题。

18、采访的过程,即调查研究的过程,这是记者的基本功,浅尝辄止,是写不出好新闻的。

19、在新华社,有“富记者”和“穷记者”之说。所谓“富记者”,是指那些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大量材料和线索的记者。

20、开掘主题,除掌握有关采访对象大量材料外,还必须把握大局,了解全国形势,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同时,采访不仅仅局限于采访对象,眼界放开些。

21、做记者,就要立志写出在全国“叫得响”的新闻作品。

22、一篇新闻报道主题的形成,说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并不简单,需要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

23、当记者,一是要有全国观点,就是胸中要有全局,洞察国内国际形势;二是要有群众观点,就是要深入了解群众,体察他们的情绪、脉搏。

24、只要有志于新闻事业,做编辑和做记者同样重要。做记者,不论采访哪一个“行当”,对自己的锻炼都是一样的。

25、做记者,一是要对社会有实实在在的使命感、责任感,把国家、人民的事业当作自己工作的本分;二是对人民一定有深切的感情。不受感动的人和事,写出来也不会感动别人。

26、要想成为一个有成就的记者,拿出一段时间做编辑是大有好处的。做编辑在全局观念上要比记者有利,记者采访时往往只接触一些微观现象,若没有宏观上的考虑,文章很难写好。

27、现在的年轻记者,大都受过正规大学的新闻专业教育或其他专业教育,文化起点较高,知识面较广;他们又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思想活跃,有开拓精神,这些都是他们的优势。但同时,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经历的逆境和磨乱比较少,性格上免不了有脆弱的一面,因此需要培养对事业的韧性和毅力。

28、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质是要有敬业精神和对事业的责任感,热爱自己的工作。

29、离群众越近,离真理越近。

30、作为一个党报记者,不能凭小聪明,应当下功夫学习理论,学习政策,学习思考和提炼,提高自己的思想政策水平。每写一篇报道,首先要想清楚该告诉读者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06 | 查看全部
31、《人民日报》的头条新闻:一是具有政治导向性,二是具有工作指导性,三是具有舆论引导性。非事件性新闻可概括为:一是中央感到满意的,二是地方部门感到有用,二是群众感到有益。

32、新闻并不都是易碎品。

33、多写一点不超过500字的“短而精”的好新闻,要题材新、立意新、角度新,生动活泼,感人肺腑。

34、写新闻,文无定法,也应当不拘一格。

35、无论写作方法上有“我”还是无“我”,对于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在思想感情上不当旁观者,培养与国家和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的感情是必要的。

36、总编辑这个头衔至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总编辑本身就是编辑(包括记者),不同之处只是多个“总”而已,去掉“总”字,就是一个普通编辑;第二,总编总编,应该总是在编(或写),如果总是不编,还算什么总编?

37、不拘一格选头题,首先要确定选头题的正确标准。要看这个报道是不是充分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不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要求,是不是适合“两个文明”建设的要求。

38、不拘一格选头题要有“四敢”精神,即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打破老框框,敢于开“第一腔”,敢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39、不拘一格选头题,要求主持办报的领导同志,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善于掌握党的政策,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在新事物刚一露头的时候,就及时地抓住,敏锐地作出判断,恰当地予以估量,并不失时机地组织报道。

40、选头题一定要谨慎。所谓谨慎,就是要选得准、选得有典型意义。不拘一格选头题,不仅是领导的事情,而且是全编辑部的事情。

41、一个记者要想建功立业,就必须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除此别无他途。见闻并非只有“见”和“闻”,更要有思考、有判断,才能有价值、有作用。

42、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全局,从更高的要求来说是要了解一个时期的总趋向,提出和回答当时从上到下最关心、议论纷纷的问题。不审时就不能度势,不度势就不能选题。

43、当总编辑的要把握全局,当记者的也要了解全局,这样抓出来的东西才有分量、有价值。

44、一个记者的本领,首先体现在善于发现新闻上。不了解大局,只能是一个文字匠。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基本功是了解大局、把握大局。把握大局,既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也是衡量新闻价值的天平。把握大局的关键,是审时度势,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来判断什么样的新闻有价值,什么样的新闻无价值,什么样的新闻价值高,什么样的新闻价值低。大局在胸,才能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才能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

45、所谓新闻记者的独具慧眼,其实就是把握大局的能力。胸有大局,就能忙到点子上;胸无大局,不但忙不到点子上,还会觉得别人对自己的作品有偏见、不识货。

46、如何培养记者?除了给舞台,还得担担子。

47、记者不“记”,不是单纯的采访作风问题和敬业精神问题,而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党风、作风乃至社会风气方面存在的问题,仅仅责怪记者懒惰是不公平的。

48、总编辑的主要任务是出好点子,要把所有的人都动员起来,才能有用不完的点子。总编辑最重要的素质是把握好导向。

49、人是需要经常回头看的,不回头就不会知道自己走出去多远了。

50、生活对记者,就像盐对厨子。没有生活,不深入生活,新闻怎么也写不好、写不到位、写不出味道来。

51、我们现在处理新闻不大讲究艺术,通病就是:只知道旗帜鲜明,不知道委婉曲折;只知道理直气壮,不懂得刚柔相济;只知道大开大合,不知道以小取大;只知道浓墨重彩写英雄,不知道轻描淡写也可以写英雄;只知道浓眉大眼是美,不懂得眉清目秀也是一种美;只知道响鼓重锤,不懂得点到为止;只知道大雨倾盆,不知道润物无声。

52、新闻人本身就应该是文化人,不论是被称作瞭望者,还是守望者,新闻工作者都应该是有责任感、有学问、有道德、有能力的文化人。提高文化修养,加厚文化底蕴,首先就是要读书,读好书,读古今中外的各种好书。

53、人不求全,求全则天下无可用之材;文不求同,求同则天下无可读之章。

54、真知与勇气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真知,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勇气,有也只是一种愚勇、匹夫之勇,不可能持久;反过来,没有勇气,真知便成了自知。既有真知,又有勇气,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事求是。

55、不热爱者不可以当记者,怕吃苦者不可以当记者,畏风险者不可以当记者,慕荣华者不可以当记者,无悟性者不可以当记者。

56、一个记者如果一生能做一件了不起的事,就非常值得佩服。我们不是缺少名记者吗?名记者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办法之一就是放手让记者到困难的地方去,到矛盾尖锐和情况复杂的地方去,到党、国家和人民需要了解情况的地方去,到人民最需要上下通气的地方去。

57、新闻改革意味着在各个方面的突破。允许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冒尖,就是一种突破。新闻改革,应当着眼在建立名记者、名评论员、名编辑、名通讯员的队伍上。这是一门硬功夫。

58、无论何种题材的报道,只要用心、用情去采写,都是大有可为的,“有耕耘才会有收获”。

59、采访条件和传播条件再好,也终究代替不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60、作为一名有志于新闻的工作者,就应当付出全部的力气,有些经历要抓住机会,有些得靠自己去争取去创造,而不经痛苦甚至做出某种牺牲的经历震撼不了心灵;不经过刻苦学习与思考得来的经验,也往往不能深刻揭示事物的真谛。

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07 | 查看全部
61、新闻工作是时代的晴雨表、社会的风向标,它总是灵敏地反映着人心所向和时代发展趋势。

62、舆论要在社会历史的紧要关头发挥先导作用,要勇于和善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敢为天下先,成为时代的晴雨表、社会的风向标。这是新闻工作者应尽的社会责任。

63、政治家办报并不是要求编辑、记者都去当职业政治家,而是善于从政治上考虑问题、处理问题,具有政治的敏锐性和正确的判断力,把正确的编辑思想体现在版面上,对国家的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以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64、作为党报的评论工作者,首先应当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是一个具有真知灼见、目光敏锐、思想深邃,而又关心实际生活、充满激情的党的宣传家。换言之,一个具有敏悟力、剖析力、表达力和知识面的优秀评论工作者,应当具有政治家的热情和眼光、理论家的头脑和判断,社会活动家的活力和本领、杂家的智慧和博学、作家的技巧和感情。

65、不断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是新闻工作者做好党的新闻工作的关键一环。

66、互联网时代,媒体和媒体人面临全新的挑战。新闻要与人站在一起,而不是与流量站在一起。无论技术如何改变表达方式、传播渠道和商业模式,关键时刻“我”在现场,探究真相,破除茧房,向读者提供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内容为王,这才是新闻人永恒的追求,也才是新闻强大生命力之所在,也是记者的党性自觉、职业精神、自律意识、专业水准和公信力的重要表现。

67、敬业精神是职业操守,职业需要敬业精神支撑;而新闻专业精神,则是全媒体时代汇聚传媒特点、瞭望媒体人精神风采,展示新闻人灵魂的风向标,更是传媒界在媒体融合改革创新“窗口期”迎接灿烂春天的不竭动力。

68、写文章需要写出特点,写出新意,导语当然更需如此。写导语的目的就是以一种最佳方案吸引读者。

69、能否写好会议报道,往往反映出记者是否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反映出记者是否具备驾驭重大题材的能力,反映出记者是否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同样的会议报道,有的记者写出来主题鲜明、生动活泼,有的记者写出来枯燥乏味、内容混杂,原因就在这里。

70、新闻写作要敢于创新,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作为一个记者,要有韧劲,要有不怕失败的勇气。

71、在看似轰轰烈烈或清清冷冷的会议上,常常故作轻松,实则全身警戒,我捕捉着每一句发言乃至每一声感叹。我观察着大的背景,也不放过一个细琐的情节。

72、记者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心中要有一杆时代的秤,时代的慧眼也不是永远不变的,它根据不同的时代要不断地变化。

73、科学性代表着科学家最本质的一面,如果避开科学性,写得再生动热闹,也难以写出科学家的特点和个性。

74、约到人采访是基础,关键是怎么把稿子写好:一是采访之前做好必要的准备;二是扎扎实实做采访;三是根据采访形成稿件框架并补充采访。

75、记者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你花了三分功夫采写,写出来的稿件在读者中只能得三分;你花了十分功夫,写出来的稿件就能得十分;你花了十二分功夫,写出的稿件在读者中就会产生出十二分的反响。

76、一些事件和人物,常常是关键人最了解情况,如果没找到关键人,你找的人再多,也得不到最好的采访素材。

77、到第一线采访,亲眼看、亲耳听、亲身感受。

78、有人认为,写先进人物就是写好事,好事越多越先进。好事只是现象和过程,好事所反映出的思想和精神,才是记者要传达给读者的。有的记者在人物通讯中罗列出一件又一件好事,反映出的都是同一个思想侧面,结果,显得事例重复、堆砌,思想却没能一步比一步更深入。

79、在现实生活中,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写了先进人物的缺点,并不等于这个人就不先进了;相反,如果处理得好,更能增加其真实可信的程度。

80、有了好的主题,并不一定就能写出好的通讯。确定了主题之后,能否写出好通讯来,往往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有没有充分掌握富有说服力的生动感人的材料(这也是确定主题的重要因素);二是在结构上怎样把这些材料组织好,以达到更好地表现主题的目的。

81、一篇人物通讯之所以使读者感到平淡,没有深度,不吸引人,除了主题和题材的问题以外,没有抓住矛盾冲突也是重要的原因,用一句行话讲:“没戏。”

82、采访绝不是你说我记、我问你答的工作关系,采访是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思想的交流、感情的交流。

83、要把你所采写的人物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来衡量,放在时代的天平上来称称,才能比较准确地判断出它的新闻价值。

84、这是一条人生的跑道,我看到一些初到报社的年轻记者,三年就拉开了距离,十几年拉得很大。

85、记者的思想有多少深度,采访才能达到多少深度;记者有多少激情,稿子写出来就有多少激情。一个思想肤浅的记者,是采访不出有深度的稿子的;一个冷冰冰的记者,是不可能写出充满激情、打动人心的文章的。

86、一个好记者的目光要有穿透力,能穿过事件本身看到它的历史价值;一个好记者的笔触要有感染力,能感动时人,也能感动后人;一个好记者的思想还要达到一定高度,在新闻报道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经典作品的精神引领作用。

87、反映时代精神,紧扣社会脉搏,透视事物的本质,把握生活的主流,是新闻作品的生命所在。少数记者的作品,文字非常华丽,但内容淡如白水,这不是缺少写作技巧,而是缺乏政治激情。对社会生活缺乏热情,对人民群众没有感情的人,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的。

88、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不能当记者;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你也能想到、做到,你能当记者,但可能是一般的记者;唯有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的,你想到了、做到了,才可能当一个好记者。

89、任何一个有出息的记者,大致都有一种自觉的探险精神——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进取精神,深入实际、寻根刨底的探索精神,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韧性战斗精神。

90、记者像一个登山者,握笔之前,常常需要借助冰镐站稳脚跟,在艰难前行中登高望远。一个记者如果不能看到事物的全貎,报道出来的东西只能是现象的皮毛,就会“谨毛而失貎”。

91、名记者的标准之一是有一篇或数篇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代表作。

92、新闻采访要发现好故事,要有好奇心,但好奇不等于猎奇,不等于采访到什么就写什么。

93、好记者是不会轻易放过好题材的,会一直把这个题材榨干为止。

94、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写人就一定得把人物的个性写出来,使读者觉得人物是活生生、具体的人。只有这样,通讯才会有感人的力量。

95、能在不大出新闻的地方写出好新闻,就像在地形不利的情况下打胜仗,这考验着记者的本事。

96、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一个能吸引人注意的好标题应符合3个条件:明亮、传神和传情。

97、一篇文章要好看,抛开内容不说,手法必须有变化,最常用的手法有描写、叙事、抒情、说理等。

98、新闻要靠政治和文学这两个翅膀,政治提供了一个观察问题的制高点,文学则能提高表现力。

99、“三点一线”通俗点说,就是上面抓什么、群众想什么、你找到了什么,当这三个点一致时,你的这篇稿子基本就命中了。

100、记者的眼光决定稿件的高度;没有发现当不了好记者,只有发现没有联想则成不了大记者;精彩之作必有神来之笔,笔力影响传播力。

101、现在的一些被称作“深度报道”的文章,缺少的不是词句的华美,而是逻辑的力量和高屋建瓴的视野。

102、网络时代,网上庞杂海量的信息真假难辩,更需要深度报道从业者求真的态度和勇气;面对利益的诱惑,更需要媒体独立的品格。

103、一定要考虑到读者对象,要设身处地站在他们的角度想一想:究竟应该怎样行文,怎样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看得进去、看得懂、看得津津有味?

104、新闻评论并不是评论员或编辑的“专用”体裁,作为媒体从业人员,新闻记者同样担负着在报道事实时分析事实、解读事实的责任,而这双重责任的最好承载者是述评。

105、要把新闻写活,在“写 ”之前,先得下点功夫,选取一个新颖的、巧妙的角度。角度者,立意也。记者的巧拙之分、高下之分,尚未着笔,便已初见端倪。

106、记者要有这种能力——复杂的事情说得简单,抽象的事情说得形象,枯燥的事情说得生动。

107、衡量一个记者行不行,可不可用,主要看他是否肯干、能干。肯干是主观方面的,能干是客观方面的。二者都具备,就是好记者。年轻记者最需要培养的能力,无非两个方面:一是做人,二是为文。写文章,有技巧有方法,但归根结底,还是得扎扎实实做到“三多”:即多看、多思、多写,三者缺一不可。

108、带着问题写新闻。有问题,读者就会感兴趣;读者感兴趣,文章就会有人看;有人看,你的文章就没白写。

109、新闻作为时代的镜子,不应是千人一面的,而应是千姿百态的。

110、高明的记者,不是给读者叙述新闻,而是向读者再现新闻,而再现的“诀窍”之一就是把读者带到新闻发生的现场,让读者看到画面、听到声音、嗅到气味、感受到气氛……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

111、如何在极短的篇幅中写清一件事、一个人,而且写得让人一口气读下去,读完还要受到感染,这实在是一门艺术。

112、自己没有去开掘素材中蕴含的重大思想内容和新闻价值,从而听任一条好新闻失之交臂,这对于一个记者来说是莫大遗憾。

113、你在研究采访对象,采访对象也在研究你。

114、记者是讲真话的,或是讲假话的;是有独立见解的,或是随“风”使舵的;是深入调查研究的,或是满足于走马观花的;是对读者高度负责的,或是对读者敷衍塞责的——都瞒不过读者的火眼金睛。

115、过分追求技巧,只能成为工匠,而不能成为艺术家。

116、要想得到富有生活气息的东西,一定要深入下去,很多细节单靠问是问不出来的。

117、人物通讯的教育和激励作用,是通过思想上的启示和感情上的共鸣来打动读者的。特别是感动读者这一点更加重要,而要使读者动感情,首先记者要动感情。如果记者不动感情、不激动,或者感动得不深、不真、不强烈,那就不可能感染读者。

118、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

119、写作,尤其是新闻写作,是带着感情写还是带着任务写,效果可能会大不同。带着感情写,稿件中就会有炽烈奔放的情感,反之,如果只是当成任务,没有情感的投入,就难以引发共鸣,去引导人、影响人也就更不可能了。

120、新闻写作自然需要提炼主题,但新闻不是有闻必录,不是捡破烂,好的往里捡,不好的也往里捡。做优秀的记者要有一点探险的精神。有的记者平庸,有些记者出类拔萃,区别往往就在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