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新闻工作是时代的晴雨表、社会的风向标,它总是灵敏地反映着人心所向和时代发展趋势。
62、舆论要在社会历史的紧要关头发挥先导作用,要勇于和善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敢为天下先,成为时代的晴雨表、社会的风向标。这是新闻工作者应尽的社会责任。
63、政治家办报并不是要求编辑、记者都去当职业政治家,而是善于从政治上考虑问题、处理问题,具有政治的敏锐性和正确的判断力,把正确的编辑思想体现在版面上,对国家的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以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64、作为党报的评论工作者,首先应当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是一个具有真知灼见、目光敏锐、思想深邃,而又关心实际生活、充满激情的党的宣传家。换言之,一个具有敏悟力、剖析力、表达力和知识面的优秀评论工作者,应当具有政治家的热情和眼光、理论家的头脑和判断,社会活动家的活力和本领、杂家的智慧和博学、作家的技巧和感情。
65、不断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是新闻工作者做好党的新闻工作的关键一环。
66、互联网时代,媒体和媒体人面临全新的挑战。新闻要与人站在一起,而不是与流量站在一起。无论技术如何改变表达方式、传播渠道和商业模式,关键时刻“我”在现场,探究真相,破除茧房,向读者提供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内容为王,这才是新闻人永恒的追求,也才是新闻强大生命力之所在,也是记者的党性自觉、职业精神、自律意识、专业水准和公信力的重要表现。
67、敬业精神是职业操守,职业需要敬业精神支撑;而新闻专业精神,则是全媒体时代汇聚传媒特点、瞭望媒体人精神风采,展示新闻人灵魂的风向标,更是传媒界在媒体融合改革创新“窗口期”迎接灿烂春天的不竭动力。
68、写文章需要写出特点,写出新意,导语当然更需如此。写导语的目的就是以一种最佳方案吸引读者。
69、能否写好会议报道,往往反映出记者是否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反映出记者是否具备驾驭重大题材的能力,反映出记者是否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同样的会议报道,有的记者写出来主题鲜明、生动活泼,有的记者写出来枯燥乏味、内容混杂,原因就在这里。
70、新闻写作要敢于创新,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作为一个记者,要有韧劲,要有不怕失败的勇气。
71、在看似轰轰烈烈或清清冷冷的会议上,常常故作轻松,实则全身警戒,我捕捉着每一句发言乃至每一声感叹。我观察着大的背景,也不放过一个细琐的情节。
72、记者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心中要有一杆时代的秤,时代的慧眼也不是永远不变的,它根据不同的时代要不断地变化。
73、科学性代表着科学家最本质的一面,如果避开科学性,写得再生动热闹,也难以写出科学家的特点和个性。
74、约到人采访是基础,关键是怎么把稿子写好:一是采访之前做好必要的准备;二是扎扎实实做采访;三是根据采访形成稿件框架并补充采访。
75、记者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你花了三分功夫采写,写出来的稿件在读者中只能得三分;你花了十分功夫,写出来的稿件就能得十分;你花了十二分功夫,写出的稿件在读者中就会产生出十二分的反响。
76、一些事件和人物,常常是关键人最了解情况,如果没找到关键人,你找的人再多,也得不到最好的采访素材。
77、到第一线采访,亲眼看、亲耳听、亲身感受。
78、有人认为,写先进人物就是写好事,好事越多越先进。好事只是现象和过程,好事所反映出的思想和精神,才是记者要传达给读者的。有的记者在人物通讯中罗列出一件又一件好事,反映出的都是同一个思想侧面,结果,显得事例重复、堆砌,思想却没能一步比一步更深入。
79、在现实生活中,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写了先进人物的缺点,并不等于这个人就不先进了;相反,如果处理得好,更能增加其真实可信的程度。
80、有了好的主题,并不一定就能写出好的通讯。确定了主题之后,能否写出好通讯来,往往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有没有充分掌握富有说服力的生动感人的材料(这也是确定主题的重要因素);二是在结构上怎样把这些材料组织好,以达到更好地表现主题的目的。
81、一篇人物通讯之所以使读者感到平淡,没有深度,不吸引人,除了主题和题材的问题以外,没有抓住矛盾冲突也是重要的原因,用一句行话讲:“没戏。”
82、采访绝不是你说我记、我问你答的工作关系,采访是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思想的交流、感情的交流。
83、要把你所采写的人物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来衡量,放在时代的天平上来称称,才能比较准确地判断出它的新闻价值。
84、这是一条人生的跑道,我看到一些初到报社的年轻记者,三年就拉开了距离,十几年拉得很大。
85、记者的思想有多少深度,采访才能达到多少深度;记者有多少激情,稿子写出来就有多少激情。一个思想肤浅的记者,是采访不出有深度的稿子的;一个冷冰冰的记者,是不可能写出充满激情、打动人心的文章的。
86、一个好记者的目光要有穿透力,能穿过事件本身看到它的历史价值;一个好记者的笔触要有感染力,能感动时人,也能感动后人;一个好记者的思想还要达到一定高度,在新闻报道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经典作品的精神引领作用。
87、反映时代精神,紧扣社会脉搏,透视事物的本质,把握生活的主流,是新闻作品的生命所在。少数记者的作品,文字非常华丽,但内容淡如白水,这不是缺少写作技巧,而是缺乏政治激情。对社会生活缺乏热情,对人民群众没有感情的人,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的。
88、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不能当记者;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你也能想到、做到,你能当记者,但可能是一般的记者;唯有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的,你想到了、做到了,才可能当一个好记者。
89、任何一个有出息的记者,大致都有一种自觉的探险精神——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进取精神,深入实际、寻根刨底的探索精神,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韧性战斗精神。
90、记者像一个登山者,握笔之前,常常需要借助冰镐站稳脚跟,在艰难前行中登高望远。一个记者如果不能看到事物的全貎,报道出来的东西只能是现象的皮毛,就会“谨毛而失貎”。
91、名记者的标准之一是有一篇或数篇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代表作。
92、新闻采访要发现好故事,要有好奇心,但好奇不等于猎奇,不等于采访到什么就写什么。
93、好记者是不会轻易放过好题材的,会一直把这个题材榨干为止。
94、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写人就一定得把人物的个性写出来,使读者觉得人物是活生生、具体的人。只有这样,通讯才会有感人的力量。
95、能在不大出新闻的地方写出好新闻,就像在地形不利的情况下打胜仗,这考验着记者的本事。
96、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一个能吸引人注意的好标题应符合3个条件:明亮、传神和传情。
97、一篇文章要好看,抛开内容不说,手法必须有变化,最常用的手法有描写、叙事、抒情、说理等。
98、新闻要靠政治和文学这两个翅膀,政治提供了一个观察问题的制高点,文学则能提高表现力。
99、“三点一线”通俗点说,就是上面抓什么、群众想什么、你找到了什么,当这三个点一致时,你的这篇稿子基本就命中了。
100、记者的眼光决定稿件的高度;没有发现当不了好记者,只有发现没有联想则成不了大记者;精彩之作必有神来之笔,笔力影响传播力。
101、现在的一些被称作“深度报道”的文章,缺少的不是词句的华美,而是逻辑的力量和高屋建瓴的视野。
102、网络时代,网上庞杂海量的信息真假难辩,更需要深度报道从业者求真的态度和勇气;面对利益的诱惑,更需要媒体独立的品格。
103、一定要考虑到读者对象,要设身处地站在他们的角度想一想:究竟应该怎样行文,怎样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看得进去、看得懂、看得津津有味?
104、新闻评论并不是评论员或编辑的“专用”体裁,作为媒体从业人员,新闻记者同样担负着在报道事实时分析事实、解读事实的责任,而这双重责任的最好承载者是述评。
105、要把新闻写活,在“写 ”之前,先得下点功夫,选取一个新颖的、巧妙的角度。角度者,立意也。记者的巧拙之分、高下之分,尚未着笔,便已初见端倪。
106、记者要有这种能力——复杂的事情说得简单,抽象的事情说得形象,枯燥的事情说得生动。
107、衡量一个记者行不行,可不可用,主要看他是否肯干、能干。肯干是主观方面的,能干是客观方面的。二者都具备,就是好记者。年轻记者最需要培养的能力,无非两个方面:一是做人,二是为文。写文章,有技巧有方法,但归根结底,还是得扎扎实实做到“三多”:即多看、多思、多写,三者缺一不可。
108、带着问题写新闻。有问题,读者就会感兴趣;读者感兴趣,文章就会有人看;有人看,你的文章就没白写。
109、新闻作为时代的镜子,不应是千人一面的,而应是千姿百态的。
110、高明的记者,不是给读者叙述新闻,而是向读者再现新闻,而再现的“诀窍”之一就是把读者带到新闻发生的现场,让读者看到画面、听到声音、嗅到气味、感受到气氛……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
111、如何在极短的篇幅中写清一件事、一个人,而且写得让人一口气读下去,读完还要受到感染,这实在是一门艺术。
112、自己没有去开掘素材中蕴含的重大思想内容和新闻价值,从而听任一条好新闻失之交臂,这对于一个记者来说是莫大遗憾。
113、你在研究采访对象,采访对象也在研究你。
114、记者是讲真话的,或是讲假话的;是有独立见解的,或是随“风”使舵的;是深入调查研究的,或是满足于走马观花的;是对读者高度负责的,或是对读者敷衍塞责的——都瞒不过读者的火眼金睛。
115、过分追求技巧,只能成为工匠,而不能成为艺术家。
116、要想得到富有生活气息的东西,一定要深入下去,很多细节单靠问是问不出来的。
117、人物通讯的教育和激励作用,是通过思想上的启示和感情上的共鸣来打动读者的。特别是感动读者这一点更加重要,而要使读者动感情,首先记者要动感情。如果记者不动感情、不激动,或者感动得不深、不真、不强烈,那就不可能感染读者。
118、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
119、写作,尤其是新闻写作,是带着感情写还是带着任务写,效果可能会大不同。带着感情写,稿件中就会有炽烈奔放的情感,反之,如果只是当成任务,没有情感的投入,就难以引发共鸣,去引导人、影响人也就更不可能了。
120、新闻写作自然需要提炼主题,但新闻不是有闻必录,不是捡破烂,好的往里捡,不好的也往里捡。做优秀的记者要有一点探险的精神。有的记者平庸,有些记者出类拔萃,区别往往就在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