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李本业创新工作室:让工艺革新“狂飙”起来(图3幅) ◎王晓萌 8月14日上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8359所箱子部生产现场机器轰鸣,身着蓝色工装的技术人员正穿梭于设备间紧张作业。李本业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工艺中心副主任李本业俯身研究精密部件后直起身,手持瓶口状零件向围聚的工作室成员们问道:“这个瓶口口径狭窄,内部机构比预案重且体积超标,却需‘盲装’精准到位……大家说说如何攻克?”随着他的发问,成员们随即展开热烈讨论。 2022年5月,8359所成立了以工学博士李本业命名的职工创新工作室。该工作室现有成员17人,其中研究员2人、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7人、助理工程师3人,肩负着顶尖工艺人才培养、新型装备与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融合、先进制造技术应用落地转化的“三大平台”的建设使命。成立3年来,该工作室先后攻克焊接变形控制、导轨安装精度提升等10余项关键技术难题,精准破解20余处具体技术卡点,推动所内工艺水平稳步跻身行业前列;累计承担院所级工艺课题10余项,斩获5项国家专利,完成3项工艺规范修订;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1项、集团设计工艺性大赛优秀项目1项、院级工艺攻关成果5项,并有2篇技术论文成功入选国家核心期刊。通过一系列的技术革新,为所里累计节约成本近1000万元,生产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大幅跃升,成为支撑科研生产任务高效完成的硬核力量。2024年12月,李本业职工创新工作室被授予“三院一星级创新工作室”。 滑动位移装置破解“瓶口盲装”难题 设计方案“落地难”、图纸难以转化为合格产品?这是李本业工作室成立之初就锁定的核心课题。“我们要从工艺源头发力攻坚,架起设计与制造的桥梁,打通堵点,让工艺革新‘狂飙’起来!”李本业掷地有声地对成员们说。 工作室迎来的首个挑战,是攻克研制产品“瓶口式结构”的装配难关。该产品开口尺寸狭小,内部却需安装多个基座,导致开口后端形成尺寸更大的腔体,整体呈现典型的“瓶口式”特征。这种特殊结构带来了多重棘手难题:入口狭窄、腔体较深,加之内部机构体积大、重量沉,且对接精度要求极高。若完全依赖人工凭手感“盲装”,不仅操作风险极大,更难以达到设计标准中的精度要求。于是,李本业带领胡永敢等工作室核心成员,从结构特点入手展开工艺攻坚。他们创新性地引入“传送带”理念,设计制作了专用滑动位移装置,成功将笨重的机构平稳送入瓶内,巧妙避开了入口间隙的限制。同时,通过精密工装配合支撑座限位基准,构建了稳定的定位体系,确保了部件对接分毫不差。此外,针对深腔操作不便的难题,团队在内部辅以升降微调机构,实现了装配过程的灵活调控与精准操作。 “这套工艺创新‘组合拳’的精准落地,完美实现了设计意图,严格保证了装配精度和装配质量,为后续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胡永敢说。 专用在线测量系统让导轨装调告别“瞄镜子”操作 “生产线要练就‘火眼金睛’,主动破解制约效率的‘短线’工序;但长远来看,唯有通过技术革新推动机械化、自动化升级,才能真正实现降本、提质、增效。”在工作室一场以“去手工化”为主题的研讨会上,李本业强调说。 导轨装调工序曾长期受限于传统的精密空间基准转换模式。“老办法得靠两人协同配合:一人紧盯着经纬仪或水准仪镜头里的刻线反复报数,另一人则手动进行调整。遇上大型产品,两人更是需要多次反复确认,不仅效率低下、易产生误差,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也难以保障。”胡永敢介绍道。为此,他们决心淘汰这种“瞄镜子”式的原始操作,探寻自动化解决方案。经过不懈努力,他们最终联合高校成功研发出专用在线测量系统。该系统能够自动采集数据并精准完成基准转换,彻底终结了人工读数的传统时代。这一技术革新不仅将工序所需人员从2人精简至1人,更使导轨装调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产品质量稳定性也得到显著增强。 近年来,工作室以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为攻坚方向,紧抓8359所建设数字化生产线契机,主导建成该所首条数字化总装产线。通过深入课题研究与实践,构建起“高层级数据管理+现场数字化管控+设备智能协同+大数据质保运维”四位一体解决方案:纸质记录全面淘汰,智能检测设备与手持终端实时采集生产数据,推动生产效率及过程质量记录的准确性、完整性、可追溯性实现质的提升,为制造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两步走”锻造“四型”工艺尖兵 “创新,关键在人才!必须创造条件,让每个人都能找到成才的通道。”李本业常常强调说。自成立以来,工作室始终致力于打造人才成长沃土,引导成员争当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专家型的“四型”工艺尖兵,为航天制造领域的创新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为此,工作室创新实施人才培养“两步走”策略,全方位激活人才成长活力:一是“走出去+请进来”双向赋能拓视野。以工作室为平台,组织骨干专家参与高端交流学习,鼓励优秀工艺师在行业舞台展示风采,扩大专业影响力;同时常态化邀请行业大咖传经送宝,精准突破工艺发展瓶颈。近年来,累计开展交流考察、专家讲座10余场,有效拓宽了成员的专业视野与行业格局。二是“实战练兵”多维锤炼硬功夫。紧扣重点生产任务,通过师带徒传经验、导师制明方向、岗位轮换增本领、专项培训强素质等方式,努力锻造能独当一面的工艺技术骨干,让人才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3年前入职的工作室成员高晓东,在系统培养与精准赋能下,他接连攻克焊接、装配等领域多项技术难题,连续两年斩获航天三院工艺技术成果一等奖、合理化建议一等奖,并获评“质量信得过职工”,成为青年技术骨干标杆。截至目前,工作室已有2人晋升正高级职称、2人晋升副高级职称,一批“四型”工艺尖兵脱颖而出,为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图1:工作室带头人李本业(中)为成员们讲解焊接工艺装备操作要点
图2:工作室带头人李本业(左二)为成员们培训环缝自动焊设备工艺
图3:工作室带头人李本业(左一)为成员们讲述产品装配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