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赵德发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分享会举行
2025-09-16 作者: 来源: 鲁中晨报
赵德发(左)和张艳梅就小说《缱绻与决绝》展开对话。
随着电视剧《生万物》的热播,山东方言“扎觅汉”也成为网络上的热词。电视剧的源头,是30年前出版的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
“如果30年前就认识赵德发老师,无论他对土地多么缱绻,我都会决绝地告诉他,换个小说书名。但是历经了30年的缱绻与决绝,既让很多读者认识了这两个字,也了解了这个词的含义。我觉得可能很多事情都是命中注定的。”9月13日下午,在淄博新华书店,《生万物》原著作者赵德发与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艳梅教授并肩而坐,面对面前满座的读者,一场关于土地、农民、历史与文学的对话就此展开。
本次分享会指导单位为淄博市委宣传部、淄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单位为新华书店淄博分公司、淄博市作家协会。
小说创作的漫长发端
“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约稿,还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我要写,便得写成在同类题材中拔尖的作品。”赵德发回忆起《缱绻与决绝》的诞生,语气中仍带着当年的激动。1990年,他凭借短篇小说《通腿儿》获得小说百花奖,不久后被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胡玉萍注意到,作品连续入选短篇小说选。1992年,胡玉萍打来电话,邀请他创作一部长篇。这一邀请既让他受宠若惊,也让他陷入深思:写什么,如何写?
答案来自土地。某次返乡,他与父母交谈之后,在村外田埂上坐下,凝望眼前熟悉的庄稼与土地,思绪涌动。他想到土地历史的更迭,想到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土地制度的剧烈变动,想到由此带来的农民命运的变化。那一刻,他决定要写农民与土地的故事。
“老一辈农民对土地缱绻依恋,把它视为命根子。到了改革开放之后,新一代农民对土地却是决绝的,逃离土地,走向城市。”赵德发说,正是这两种态度启发了书名《缱绻与决绝》。
创作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经过长久的准备。素材方面,赵德发梳理了听来的故事和亲身经历,包括土地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改革的细节;理论方面,他阅读了大量历史、社会学和经济学著作,《剑桥中国史》、孟德拉斯的《农民的终结》都给他带来启发;文学方面,他研读中外关于土地与农民的经典作品,从巴尔扎克到赛珍珠,从《白鹿原》到《古船》,吸取前辈经验。
动笔的契机则十分偶然。那年冬天,他在广西参加笔会返程途中,飞机掠过暮色中的山川大地,俯瞰间忽然生出一种视角感悟:写这部长篇,就要俯瞰时空。1995年春节大年初二,他在电脑上敲下“缱绻与决绝”以及题记“土生万物由来远,地载群伦自古尊”,从此一泻千里,写下30余万字。
土地与人的命运
如果说小说的缘起是土地,那么它的核心始终是土地与人之间的关系。张艳梅说:“《缱绻与决绝》始终贯穿着农民和土地关系的历史变革。”
小说从1927年写起,讲述宁绣绣被绑架、代嫁、逃婚,最终下嫁残疾青年封大脚,从而展开的命运波澜。故事跨越六七十年,涵盖四代人,浓缩了土地变动与农民生活的艰辛历程。
张艳梅提到,绣绣因劳作流产、将孩子埋在自己开垦的薄地里,以及封二临终向儿孙讲述农耕经验,这些情节让她印象深刻。
对此,赵德发说,绣绣流产的细节既是虚构,也是象征,为了传达土地因生命而厚重。而封二临终讲述农耕经验,则源于家族的真实记忆——一位老庄户在弥留之际,向晚辈传授庄稼种植的要诀,那种洗耳恭听的场面,在赵德发父亲的转述中得以保留。
“今天再写这些‘老事儿’,真的很冒险。”赵德发提醒现场的作者和读者们,土地与农民的题材已被无数作家深耕,现在乡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常称这种题材为“乡土小说”,但随着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应当称之为“乡村小说”,因为今天的乡村已不仅仅是农业。“要写出农村的变化,写出世道人心的新样态,而且要有自己的思考。”
张艳梅补充道,在小说中,女性形象尤为突出。绣绣既有传统女性的坚忍,也有新女性的独立与决绝,她在端起簸箕、认同新生活的那一刻,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内心的主动接受。
张艳梅认为,从1990年的《通腿儿》到后边农民三部曲,奠定了赵德发乡土文学写作在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和价值。
民俗、方言与写作的厚度
《缱绻与决绝》之所以动人,还在于它对地方文化的深度书写。就像赵德发讲的:“既然写土地,就要写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
从二月二踅谷仓,到立春试春气;从铁牛陨石的传说,到农民对牛的敬畏;从方言俗语的自然运用,到民间习俗的仪式感,都在书中得到了细致描绘。这些细节并非点缀,而是农耕文明的象征,是农民生活真实的质感。
张艳梅认为,民俗与方言不仅是地方知识生产的资源,也是读者进入生活场域的“门票”。她特别提到,小说中的仪式感让故事更具意味,比如绣绣通过习俗逐渐融入大脚家的生活,这是情节与人物塑造的自然推进。
去年5月18日,电视剧《生万物》正式开拍,爱奇艺总编王兆楠在开机仪式上说,之所以改编《缱绻与决绝》,不仅因为这部作品故事精彩,更因为赵德发写出了农耕文明的精髓。
从小说到荧屏,赵德发最欣慰的是,作品中那些真实而厚重的细节,依然能打动人心。他坦言,自己在20世纪90年代写下的故事,在三十年后看到荧幕呈现,感慨万千。
张艳梅表示,在短视频盛行、快餐文化泛滥的当下,《生万物》依然能引发共鸣,证明了这类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力量。
从《通腿儿》到《缱绻与决绝》,从文字到影像,从田埂到荧屏,赵德发的写作始终绕不开土地。那片土地承载着农民的命运,也承载着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张艳梅说,小说让人们记起那些逐渐远去的风俗与场景,也让人们在数字化的今天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根基。
正如《生万物》的结尾,宁绣绣与封大脚牵手站在鳖顶子上,说出“愿五谷丰登,天下太平”。这是他们个人命运的祈愿,也是农民世世代代的心声,更是中华大地千百年来的集体愿望。
文学的力量,就在于让人们记得脚下的土地,记得土地上的人,记得他们的缱绻与决绝,记得他们的生生不息。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