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9月15日,破晓时分,京沪铁路奔牛至吕城段接触网改造现场早已褪去静谧。中铁电气化局运管公司上海维管处南京维管段的55名接触网工,身着橙色工装蓄势待发,一场与“天窗点”赛跑的换线攻坚战即将开启。
“都围过来!今日‘天窗点’仅3小时,线索架设要稳、参数调试要准、安全检查要细,一步都不能出差错!”现场负责人姜莹站在路肩,目光坚定地扫过众人,手中作业分工单被晨风掀起边角,话语虽裹着清晨的凉意却掷地有声。
钢轨旁,亮橙色承导线盘静卧在支架上,晨光穿透林间枝叶,洒在导线上泛着细碎金光。7时50分,作业令通过对讲机传来,作业班组瞬间行动,各环节无缝衔接,如精密齿轮机高效运转。
我跟着放线组冲到线盘旁,任务是拉拽上百米的崭新线索,配合六台梯车完成高空架设。“新线娇贵,半分卡滞或磨损都不行!大家拉开距离同步发力!”组长李鹏辉边叮嘱边鼓劲。话音未落,打头阵的他率先蹲身攥紧承力索,掌心的老茧恰好卡紧线索,既稳又不伤线体。“拉线!加油!” 随着他一声呼喊,地面二十余人同步发力,绳索缓缓延展。
初秋本应凉爽,现场却闷热如“蒸炉”。众人汗珠滚落砸向钢轨,后背工装浸出深色汗渍,却无一人放慢速度:“再加把劲!高空作业组还等着固定线索呢!”
高空作业平台上,95后作业组成员霍云朋全神贯注。脚下是气流呼啸,目光紧锁手中导线。这位小伙年纪不大,却早已历经数百次实战打磨,动作娴熟利落。“工长,承力索快到位置了!”他对着对讲机呼喊,平台狭小、导线沉重,容不得半点疏忽。姜莹在地面抬头指挥:“往左调5厘米!稳住!”霍云朋俯身发力,将导线挪至预设位置,指尖已被烫得发红。
地面组迅速围拢,专用夹具“咔嗒”扣住导线,众人同步拧紧螺栓,动作娴熟如千百次演练。“平台上累,先歇会儿!”有人抬头喊。80后杨春雷摇头接过新零件:“趁这会儿换旧部件,不耽误时间。”他肘部疤痕,是过往坚守的印记。
“天窗点”倒计时催人心弦,承力索架设刚完,接触线换线立即启动。高空组与地面组默契配合,动作提速,工具传递仅靠眼神。10时50分,最后一个螺栓拧紧,最后一个参数调整完毕。“任务完成,天窗作业结束!”姜莹的声音从对讲机中传出,这一刻,所有人心头的弦终于松开,脸上露出由衷的笑容。
抬头望去,新铺设的接触网如“金鳞巨龙”,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稳稳架于钢轨之上,守护列车飞驰。钢轨向远方延伸,橙色工装与银亮“金鳞”交织,他们汗湿的衣衫、坚定的眼神、娴熟的动作,绘就了一幅运管人滚烫的奋斗图景。(杜希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