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1|回复: 1

【美文赏析61】冯骥才:秋天的音乐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报刊文摘
栾树花又开jpg.jpg
图 栾树花又开  张修东

作者 冯骥才

你每次上路出远门千万别忘记带上音乐,只要耳朵里有音乐,你一路上对景物的感受就全然变了。
它不再是远远待在那里、无动于衷的样子,音乐在撩拨你心灵的同时,也把窗外的景物调弄得易感而动情。
你被种种旋律和音响唤起的丰富的内心情绪,这些景物也全部神会地感应到了,它还随着你的情绪奇妙地进行自我再造。
你振作它雄浑,你宁静它温存,你伤感它忧患,也许同时还给你加上一点人生甜蜜的慰藉,这是真正知友心神相融的交谈……河湾、山脚、烟光、云影、一草一木,所有细节都浓浓浸透你随同音乐而流动的情感,甚至它一切都在为你变形,一幅幅不断变换地呈现出你心灵深处的画面。
它使你一下子看到了久藏心底的那些不具体、不成形、朦胧模糊或被时间湮没了的感受,于是你更深深坠入被感动的旋涡里,享受这画面、音乐和自己灵魂三者融为一体的特殊感受……
秋天十月,我松松垮垮套上一件粗线毛衣,背个大挎包,去往东北最北部的大兴安岭。赶往火车站的路上,忽然发觉只带了录音机,却把音乐磁带忘记在家,恰巧路过一个朋友的住处,他是音乐迷,便跑进去向他借。他给我一盘说是新翻录的,都是“背景音乐”。我问他这是什么曲子,他怔了怔,看我一眼说:
“秋天的音乐。”
他多半随意一说,搪塞我。这曲名,也许是他看到我被秋风吹得松散飘扬的头发,灵机一动得来的。
火车一出山海关,我便戴上耳机听起这秋天的音乐。开端的旋律似乎熟悉,没等我怀疑它是不是真正地描述秋天,下巴发懒地一蹭粗软的毛衣领口;两只手搓一搓,让干燥的凉手背给湿润的热手心舒服地摩擦摩擦,整个身心就进入秋天才有的一种异样温暖甜醉的感受里了。
我把脸颊贴在窗玻璃上,挺凉,带着享受的渴望往车窗外望去,秋天的大自然展开一片辉煌灿烂的景象。阳光像钢琴明亮的音色洒在这收割过的田野上,整个大地像生过婴儿的母亲,幸福地舒展在开阔的晴空下,躺着,丰满而柔韧的躯体!
从麦茬里裸露出的浓厚的红褐色是大地母亲健壮的肤色;所有树林都在炎夏的竞争中把自己的精力膨胀到头,此刻自在自如地伸展它优美的枝条;所有金色的叶子都是它的果实,一任秋风翻动,煌煌夸耀着秋天的富有。
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一只鸟儿随着一个轻扬的小提琴旋律腾空飞起,它把我引向无穷纯净的天空。
任何情绪一入天空便化作一片博大的安寂。这愈看愈大的天空有如伟大哲人恢宏的头颅,白云是他的思想。有时风云交会,会闪出一道智慧的灵光,响起一句警示世人的哲理。
此时,哲人也累了,沉浸在秋天的松弛里。它高远,平和,神秘无限。大大小小、松松散散的云彩是他思想的片段,而片段才是最美的,无论思想还是情感……这千形万状精美的片段伴同空灵的音响,在我眼前流过,还在阳光里洁白耀眼。那乘着小提琴旋律的鸟儿一直钻向云天,愈高愈小,最后变成一个极小的黑点儿,忽然“噗”地扎入一个巨大、蓬松、发亮的云团……
我陡然想起一句话:
“我一扑向你,就感到无限温柔啊。”
我还想起我的一句话:
“我睡在你的梦里。”
那是一个清明的早晨,在实实在在酣睡一夜醒来时,正好看见枕旁你朦胧的、散发着香气的脸说的。你笑了,就像荷塘里、雨里、雾里悄然张开的一朵淡淡的花。
接下去的温情和弦,带来一片疏淡的田园风景。
秋天消解了大地的绿,用它中性的调子,把一切色泽调匀。和谐又高贵,平稳又舒畅,只有收获过了的秋天才能这样静谧安详。几座闪闪发光的麦秸垛,一缕银蓝色半透明的炊烟,这儿一棵那儿一棵怡然自得站在平原上的树,这儿一只那儿一只慢吞吞吃草的杂色的牛。
在弦乐的烘托中,我心底渐渐浮起一张又静又美的脸。我曾经用吻,像画家用笔那样勾勒过这张脸:轮廓、眉毛、眼睛、嘴唇……这样的勾画异常奇妙,无形却深刻地记住。你嘴角的小窝、颤动的睫毛、鼓脑门和尖俏下巴上那极小而光洁的平面……近景从眼前疾掠而过,远景跟着我缓缓向前,大地像唱片慢慢旋转,耳朵里不绝地响着这曲人间牧歌。
一株垂死的老树一点点走进这巨大唱片的中间来。它的根像唱针,在大自然深处划出一支忧伤的曲调。心中的光线和风景的光线一同转暗,即使一湾河水强烈的反光,也清冷,也刺目,也凄凉。
一切阴影都化为行将垂暮的秋天的愁绪;萧疏的万物失去往日共荣的激情,各自挽着生命的孤单;篱笆后一朵迟开的小葵花,像你告别时在人群中伸出的最后一次招手,跟着被轰隆隆前奔的列车甩到后边……春的萌动、战栗、骚乱,夏的喧闹、蓬勃、繁华,全都销匿而去,无可挽回。
不管它曾经怎样辉煌,怎样骄傲,怎样光芒四射,怎样自豪地挥霍自己的精力与才华,毕竟过往不复。人生是一次性的;生命以时间为载体,这就决定人类以死亡为结局的必然悲剧。谁能把昨天和前天追回来,哪怕再经受一次痛苦的诀别也是幸福,还有那做过许多傻事的童年,年轻的母亲和初恋的梦,都与这老了的秋天去之遥远了。一种浓重的忧伤混同音乐漫无边际地散开,渲染着满目风光。
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
突然,一条大道纵向冲出去,黄昏中它闪闪发光,如同一支号角嘹亮吹响,声音唤来一大片拔地而起的森林,像一支金灿灿的铜管乐队,奏着庄严的乐曲走进视野。来不及分清这是音乐还是画面变换的缘故,心境陡然一变,刚刚的忧愁一扫而光。当浓林深处一棵棵依然葱绿的幼树晃过,我忽然醒悟,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
它不过在寒飙来临之前把生命掩藏起来,把绿意埋在地下,在冬日的雪被下积蓄与浓缩,等待下一个春天里,再一次加倍地挥洒与铺张!远远山坡上,坟茔,在夕照里像一堆火,神奇又神秘,它哪里是埋葬的一具尸体或一个孤魂?
既然每个生命都在创造了另一个生命后离去,什么叫作死亡?死亡,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转换、旋律的变化、画面的更迭吗?那么世间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庄严、更神圣、更迷人!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的死亡啊……
秋天的音乐已如圣殿的声音;这壮美崇高的轰响,把我全部身心都裹住,都净化了。我惊奇地感觉自己像玻璃一样透明。
这时,忽见对面坐着两位老人,正在亲密交谈。残阳把他俩的脸晒得好红,条条皱纹都像画上去的那么清楚。
人生的秋天!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所有精力为这世界付出,连同头发里的色素也将耗尽,那满头银丝不是人间最值得珍惜的吗?我瞧着他俩相互凑近、轻轻谈话的样子,不觉生出满心的爱来,真想对他俩说些美好的话。
我摘下耳机,未及开口,却听他们正议论关于单位里上级和下级的事,哪个连着哪个,哪个与哪个明争暗斗,哪个可靠和哪个更不可靠,哪个是后患而必须……我惊呆了,以致再不能听下去,赶快重新戴上耳机,打开音乐,再听,再放眼窗外的景物。奇怪!这一次,秋天的音乐,那些感觉,全没了。
“艺术原本是欺骗人生的。”
在我返回家,把这盘录音带送还给我那朋友时,把这话告他。
他不知道我为何得到这样的结论,我也不知道他为何对我说:
“艺术其实是安慰人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冯骥才《秋天的音乐》赏析

读秋——读冯骥才《秋天的音乐》有感

如今秋风渐凉,树叶虽未飘落却已染上浅黄,抬头可见高高的蓝天衬着悠悠白云,偶尔袭来的小凉风里,满是秋意渐深的清透。这般时节,读冯骥才的《秋天的音乐》,恰似在秋光里听见一曲流动的乐章,字句间的秋景与情思,让人忍不住跟着他的笔触,重新触摸秋天的肌理。

这篇散文的构思极为巧妙,以“听音乐”为线索串联起秋日见闻与感悟,将听觉与视觉、触觉交织成立体的秋景画卷。作者从火车上听“秋天的音乐”开篇,由旋律引入窗外的秋景,再由秋景沉入对自然、生命的思考,最后又落回音乐般的秋之韵律中,首尾圆合,层层递进。比如开篇“火车一出山海关,我便戴上耳机听起这秋天的音乐”,以听觉触发秋的感知;中间写田野、树林、飞鸟时,又常以“小提琴旋律”“空灵的音响”呼应开篇的音乐意象,让整篇文章如同一首结构完整的秋日乐曲。

文中选取的物象虽都是秋日常见之景,却被赋予了独特的情感与哲思。作者写收割后的田野“像生过婴儿的母亲,幸福地舒展在开阔的晴空下”,用大地的“红褐色”喻指母亲“健壮的肤色”,将秋日的丰收感转化为温暖的生命气息;写树林“自在自如地伸展它优美的枝条”,把金色的叶子视作“夸耀着秋天的富有”的果实,凸显出自然的从容与丰盈;而天空与白云更被比作“伟大哲人恢弘的头颅”与“思想的片断”,让寻常的秋日天光有了深邃的哲思意味。这些物象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作者情感与思考的载体,让秋景有了温度与深度。

修辞手法的运用则让文字更具感染力。文中大量使用比喻,如“阳光像钢琴明亮的音色洒在这收割过的田野上”,将无形的阳光与音乐转化为可感的视觉与听觉体验;“风云交会,会闪出一道智慧的灵光,响起一句警示世人的哲理”,以通感的手法将视觉的“灵光”与听觉的“哲理”结合,赋予自然以智慧感。拟人手法的运用也十分精妙,“所有树林都在炎夏的竞争中把自己的精力膨胀到头,此刻自在自如地伸展它优美的枝条”,将树林写得如同历经拼搏后从容享受成果的创造者,生动传递出秋日的松弛与舒展。

这篇文章带来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在写作上,它教会我们以独特线索串联内容,善用感官交织与修辞技巧,让文字既有画面感又有感染力;在观察事物上,它提醒我们要跳出“秋日萧瑟”的固有印象,从寻常景物中发现深层的美与哲思——比如从收割后的田野里看见生命的温暖,从高远的天空中读出从容的智慧。而在秋天美感的体悟上,它更让我们明白:秋的美不仅在于金黄的色彩与清爽的风,更在于那种历经盛夏繁华后沉淀的从容、丰收后的安然,以及自然与生命共通的韵律之美。

(注:本作品有作者构思并语音录入创作,由AI工具辅助完成。)

作者简介:荆山,川大硕士,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高级经济师,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漫画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书画院高级书画师,曾任某国家部委杂态编辑部主任。现任山东黄河文化经济发展促进会文学创作专委会主任、高级顾问,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文学创作导师,山东圣瀚财贸职业学院客座教授,主编正式出版的文学书籍多部,在省级以上媒体发表文学作品数百万字,文学艺术评论及文学创作指导作品数百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