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广告公司策划张薇盯着电脑屏幕上闪烁的光标,指尖在键盘上悬停许久。刚改完第三版方案的她,脑海里却像装了个高速运转的小马达, “客户会不会觉得这个创意太老套?”“隔壁组的方案好像更亮眼” “这个月完不成KPI,晋升肯定没希望了”……这些念头像藤蔓般缠绕着她,让她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这样的夜晚,对张薇而言早已是常态。
在“内卷”成为职场高频词的当下,许多人都像张薇一样,被无形的竞争压力推着向前,却没意识到:可能自己正面临一种常见心理疾病的风险——广泛性焦虑症。世界精神卫生联盟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每年有超过1/4的职场人士正在面临心理健康问题,而焦虑正是职场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广泛性焦虑症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在年轻职场人群中更为明显,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心理健康问题。
认识广泛性焦虑症
广泛性焦虑症是一种以持续、难以控制的过度焦虑为核心特征的心理障碍,被《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明确列为焦虑障碍的一种。它最关键的特点在于“弥漫性”与“失控感”:焦虑并非针对某一件具体事物,而是像一张网,笼罩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且当事人无法通过主观努力缓解这份担忧。广泛性焦虑症除了工作方面还会延伸到其他方面,比如睡眠、饮食、生活与社交,且持续6个月以上。
有些人会认为这些表现是因为“最近压力大,过段时间就好”。但实际上,广泛性焦虑症是一种需要重视的心理疾病,若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导致症状加重,进一步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引发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的疾病。
如何区分不同的“焦虑症”
职场中,面对截止日期、重要会议感到紧张,属于正常“适应性焦虑”——它能让人集中精力应对挑战,且会随着事件结束而缓解。但广泛性焦虑症的“病理性焦虑”,与正常焦虑有三个明显区别:
首先,从强度与现实关联性来看,正常焦虑与现实情况相匹配。比如面对重要考试感到紧张,是因为考试的重要性会引发相应程度的焦虑,这种焦虑是合理且适度的;而广泛性焦虑症的强度远超现实:只是要进行一次普通工作汇报,患者却会担心到失眠数周,甚至出现心悸、手抖等身体反应,焦虑程度与普通汇报的实际情况严重不符。
其次,在持续时间上,正常焦虑具有暂时性,会随着引发焦虑的事件结束而缓解。比如项目推进期间因担心进度产生焦虑,一旦项目完成,这份焦虑感便会随之消失;但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焦虑感几乎每天都存在,并且这种状态至少会持续6个月,长期困扰着患者的生活。
第三,对生活功能的影响方面,正常焦虑只是在特定情境下带来适度紧张,不会对基本生活造成干扰;而广泛性焦虑症患者会因过度担忧无法专注工作,主动回避社交活动,甚至出现头痛、腹泻、肌肉紧张等躯体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正常开展。
陷入焦虑漩涡,该如何自救
在如果发现自己长期被过度焦虑困扰,无法自行缓解,可以试着用以下三步脱离焦虑旋涡。
第一步:建立“边界感”——切断内卷的惯性下沉。不停内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少个人“边界感”。以张薇为例:她可以先从建立工作和生活的边界开始,比如为自己定制一个“下班仪式”。每天下班时间到了,就立即停止手头的工作,带上耳机收拾一下办公桌,作为一天工作结束的仪式。然后尽快进入到个人、家庭或休闲生活内容中去。下班后也可以给自己设定“非竞争时间”:比如每晚8点后不看工作消息,周末留一天完全属于自己等。明确区分工作和个人时间,能让大脑从“防御模式”切换到“休息模式”,重新积蓄能量,减少焦虑的滋生。
第二步:拆解任务——看清摆脱内卷的脱困方向。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担忧往往是模糊的,比如“我会搞砸一切”“肯定要出问题”。此时可以拿一张纸做一个《具体化情绪清单》,清晰写下三个问题:“我具体在担心什么?”“这件事发生的实际概率是多少?”“即使发生了,我能采取哪些措施应对?”把抽象的恐惧转化为具体的问题,会发现很多担忧其实是“自己吓自己”,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焦虑。
第三步:找回作息节奏——用生理调节对抗心理焦虑。焦虑发作时,身体的“战斗-逃跑”反应会被激活,出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症状。而在广泛性焦虑的影响下,患者的作息规律、生活节奏也容易紊乱。所以重新调整作息、规律运动、健康饮食等,都可以从外而内地疗愈焦虑的身心。当张薇重新规划生活作息:每晚11点准时放下手机,做个简单的拉伸练习帮助入睡;每周抽出一天去参加自己喜欢的户外活动;按时按点吃饭,并尝试更健康的饮食结构……她就发觉随着体力的充沛、精神状况的好转,焦虑的情绪也慢慢减少。
此外,学习一些情绪自助的小技巧,也可以帮助人们在焦虑来临时缓解紧张情绪。当然,如果自我调节后仍旧不能摆脱焦虑的困扰,那么就要及时就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内卷的环境或许一时难以改变,但我们可以选择不被它拖入焦虑深渊。就像张薇,依旧努力工作着,但已经学会“允许自己不完美”“接受偶尔的落后”等,也因此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掌控感。毕竟,真正的成长不是在竞争漩涡里和别人比“谁转得更快”,而是懂得在忙碌中为自己留一片休憩的空间,也是从容面对焦虑、拥抱健康生活的关键。文/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