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成都书院街道总工会探索以工会组织为枢纽的党群组织体系建设新路径
实习记者张海峰
中午12时,成都市锦江区书院街街道职工之家的“书食饭堂”座无虚席。15元享受8荤7素自选菜品,这样的实惠让周边的快递员、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纷至沓来。
据悉,“书食饭堂”的建立,正是锦江区书院街街道探索以工会组织为枢纽的党群组织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小食堂”撬动“大党建”,探索了一条党建带群建服务新就业群体的创新路径。
一碗“暖心饭”连起党群新纽带
“过去,我们发现这些快递员外卖小哥常常站着、坐在地上用餐或在电瓶车上匆忙解决。”回忆起建设初衷,成都市锦江区书院街道总工会专职副主席江帆回忆道,当发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吃饭难”问题后,街道就决定在工会驿站基础上打造“书食饭堂”。
从筹备到建成,历时5个月。街道总工会采用“工会提供服务阵地、餐饮企业让利供餐、社会组织智慧运营”的三方协同模式,确保饭堂高效运转。“自2023年5月运营至今,我们已服务新就业群体6万余人次。如今,他们在这里不仅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还能与同行交流工作心得,真正有了‘找到组织’的归属感。”江帆介绍道。
在组织建设上,书院街街道构建以工会组织为枢纽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党群服务体系,成立书院街街道新就业形态工会联合会,通过“重点建、行业建、兜底建”最大限度把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组织到工会中来。“截至目前,已成立新就业形态工会组织29家,会员8900余名。”江帆介绍道,通过阵地聚人、服务暖心等举措,能最大限度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组织起来。
如今的“书食饭堂”,不仅成功解决了新就业群体的就餐问题,更重要的是成为党建引领的重要平台。街道以此为依托,成立了书院街职工之家党支部,让流动党员有了“家”的感觉。同时,通过设置“流动党员报到点”“党建文化角”等,让流动党员通过“云端党小组”参加街道、社区党课,增强党员的责任感和认同感。“截至目前,已有11名外卖骑手递交入党申请。”江帆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样的政治热情充分印证了“服务温度催生政治认同”的转化逻辑。
从服务对象到治理主体的华丽转身
在书院街街道,新就业群体正从单纯的服务对象转变为城市治理的积极参与者。“街道通过选树‘犇犇干将’‘濯锦工匠’等先进典型,发挥新就业群体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江帆举例说,曾经有外卖小哥在送餐途中察觉居民家中天然气泄漏并协助处理,同时还主动与社区孤寡老人结对帮扶,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
此外,为激活“流动哨兵”价值,街道还组建了“锦书新程”等12支志愿服务队伍,引导50余名骑手在送餐途中化身“移动网格员”,通过“随手拍”上报井盖破损、消防安全隐患等8类治理线索,社区及时处理线索并给予相应的积分奖励,以积分通兑激活市场资源,形成“善意乘数效应”。“今年8月,10位外卖小哥被聘为‘街区发展治理骑行侠’,我们鼓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参与城市治理中实现角色转换。”江帆介绍道。
试点探索形成可复制经验
据悉,书院街街道的这一生动实践正是四川省推进以工会组织为枢纽的党群组织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生动缩影。根据了解,四川省将在成都市新就业群体从业较为集中的行政区,选择10个街道开展试点;在泸州、德阳、绵阳、宜宾、南充5市各选择1至2个街道开展试点。同时,及时总结各地经验做法,适时启动全面推进工作。
这种实践旨在鼓励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新就业形态党群组织建设的方法模式,培育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典型案例,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工作提质增效。同时,通过健全组织体系、工作体系、运行体系,畅通诉求收集渠道,落实关爱服务措施,完善协调处理机制,切实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吸引过来、组织起来、稳固下来。
书院街道总工会的探索表明,以工会组织为枢纽,可以广泛联系职工群众,传递党委、政府的温暖。一个“书食饭堂”,不仅温暖了新就业群体的胃,更温暖了他们的心,让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了有益启示。
正如一位骑手在熊猫邮局留言板上写道:“送餐路过,一张椅子、一杯水便是这座城市给我的拥抱。”这样的温暖拥抱,正是新时代工会组织服务党建工作的生动注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