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6|回复: 0

AI时代如何培养班组工匠?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日,在山西晋钢集团炼钢厂精整车间,高级技师王小梁遇到了一件烦心事。车间新上线了一套智能钢板表面质量检测系统,十几个高清摄像头取代了以往需要工人瞪大眼睛、来回巡检的传统流程。系统能实时捕捉钢板表面的划痕、凹坑、锈迹,并在大屏幕上自动报警,标注出缺陷位置和类型。按理说,这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检测效率。但王小梁却发现,年轻工人们过于依赖这套系统:系统报警是"划痕",他们就记录为"划痕";系统判定为"二级缺陷",他们就按二级处理。
直到有一次,系统将一片大面积但色差很不明显的"氧化铁皮压入"缺陷误判为普通的"色差",给出了"可放行"的提示。一名青年员工未加细看就准备放行,幸好被王小梁及时拦下。他用手电筒特定角度照射,用手指触摸其凹凸感,最终凭借几十年练就的"火眼金睛"和"手感",准确判断出这是必须处理的严重缺陷,避免了一批有质量问题的产品流入下游客户手中。王小梁由此产生忧虑:智能系统是好事,但如果我们的人只会看屏幕上的报警提示,丢了亲手摸、仔细看的"手艺",忘了问一句"为什么",那以后系统万一出点错,或是遇到从未录入过的新缺陷,谁来把关?咱们班组的核心竞争力,难道就只剩下点击"确认"按钮了吗?
王小梁的烦恼,绝非个例。它尖锐地提出了一个在人工智能时代席卷所有制造业班组的核心课题:当机器越来越"智能",我们的一线产业工人、我们的班组,该如何进化?真正的"工匠"价值何在,又该如何培养?答案绝非是抗拒技术、回到过去,而是要与智能系统协同共舞,成为驾驭智能技术的"新工匠"。这种新工匠,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钻一手艺"的孤独手艺人,而是懂数据、能决策、会创新、有担当的复合型人才,是人工智能系统的"指挥官",而非"操作员"。
那么,结合我们班组工作的实际,该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呢?
首先,班组的学习与培训必须转型,从"操作手册"培训升级为"系统理解"培训。过去新员工入职,师傅往往先教"按哪个钮,走哪步流程"。现在,面对智能设备,培训绝不能止步于此。班组技术培训不能只讲"系统报警了该怎么办",更要深入讲解系统背后的原理:"这个视觉检测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它的算法逻辑是什么?它基于什么样的样本数据训练的?在哪些光照、哪些材质情况下它容易误判?"要让员工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邀请设备厂家的工程师来讲解,或者鼓励班组里的技术骨干先行研究、拆解分析,再分享给大家。培养员工对智能系统的"感觉",就像老司机对车的感觉一样,能听出发动机的"异常声响",也能觉察到AI系统的"判断迟疑"。这种深度理解,是人与机器建立信任、协同工作的基础。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要强化"人机协同"下的实战练兵,绝不能因为有了"智能"就荒废了"人工"的基本功。王师傅阻止那次质量事故,靠的就是未被机器替代的触觉和视觉经验。这些经验是数据无法完全涵盖的隐性知识。因此,班组在推行智能化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建立"人机互校"机制。比如,可以规定智能检测系统报警后,必须由工人进行一次复核确认;或者定期抽取一批系统判定为"合格"的产品,由老师傅带领青年员工进行人工复检,专门去寻找机器的"盲区"和"误判"。在这种"找茬"式的实战中,老师傅的绝活绝技得以传承,年轻人也能更快地积累起系统无法教给的实践经验。班组可以设立"人机协同创新岗",鼓励员工记录下系统误判的案例,分析原因,反馈给技术部门以优化算法,让人的智慧反哺机器的智能。
再者,班组要着力培育基于数据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文化。人工智能的输出是概率性的,不是百分百的真理。新工匠必须具备质疑的勇气和能力。班组晨会上,可以增加一个环节:复盘前一天的智能系统运行情况,鼓励员工提出"我觉得这里系统判断得不对,因为……"、"这个数据趋势有点奇怪,我们是不是该查查上游工序?"要奖励那些能发现系统缺陷、提出优化建议的成员,营造一种"机器是得力助手,但人才是最终决策者"的氛围。当员工从被动的操作者,转变为主动的思考者和优化者,他们就开始从"工"向"匠"蜕变。他们不仅能完成任务,更能改进流程,让人工智能发挥出更大的效能。
最后,班组长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不能再仅仅是任务的分配者和监督者,而要转型为"新工匠"的培养者和教练。班组长自己要率先学习、拥抱新技术,成为懂数据、懂智能设备的行家里手。同时,要像王师傅那样,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员工过度依赖技术或技能退化的苗头,并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和练兵。他们要善于搭建平台,促成老师傅的"经验"与年轻员工的"数字原生"优势相结合,形成团队合力。更重要的是,班组长要旗帜鲜明地肯定和表彰那些在智能时代依然保有匠心、精益求精、并能与机器智慧共舞的员工,树立新时代的班组榜样。
人工智能再强大,也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它无法拥有指尖触摸到的细腻质感,无法体会解决一个复杂难题后的成就感,更无法承载对一份工作、一个岗位的责任与热爱。这些,正是我们产业工人在新时代无可替代的价值。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工匠人才,其根脉仍在班组这片肥沃的土壤里。它要求我们转变观念,创新方法,让我们的班组不仅是完成生产任务的单元,更是孕育新时代大国工匠的摇篮。当我们的每一位员工都能与智能机器并肩作战,既能驾驭科技的锋芒,又能葆有工匠的匠心,我们的企业才能真正在智能化浪潮中行稳致远,铸就新的辉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