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当一名班组长为啥这么难?
◎程友华
上个月,重庆某施工单位下达了一项紧急生产任务,要求巷道开拓班组在一周内完成既定掘进量。班组长陈师傅深知责任重大,每日提前下井,对工作进行周密部署,与班组成员一同奋战在生产一线。但由于井下地质条件复杂,他们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严重阻碍了生产进度。尽管陈师傅全力协调资源、组织抢修,几乎不眠不休地坚守岗位,但最终仍未能按时完成任务,受到考核罚款,并在全员大会上受到公开批评。
陈师傅满心委屈,自己已经倾尽全力,却得不到应有的理解与支持,感觉心很“累”。而在企业基层管理中,像陈师傅这样心累的班组长并不在少数。
虽然企业将班组长津贴提升到每月800元至1200元,规定当月班组完成生产任务且安全无考核,班组长除按系数参与计件分配外,还能全额享受津贴。这样的激励举措看似完善,可为什么班组长们的不良情绪依然存在呢?
思想包袱过重是导致班组长心累的重要原因之一。煤炭企业的生产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安全系数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员工实际收入普遍不高,很多人每月到手工资不足5000元。尽管近年来待遇有所提升,但由于原本工资基数低,增长幅度远不及物价上涨速度。员工工作苦累且收入微薄,工作积极性受挫,甚至出现混日子的现象。
班组长肩负着推进工作的职责,即便面临诸多困难,也得硬着头皮坚持。在这样一个缺乏团队合作氛围的环境中,班组长们犹如孤军奋战,深感孤立无援,疲惫不堪。他们不仅要应对生产中的实际困难,还要承受来自团队内部的消极情绪,这种身心的双重压力让他们不堪重负。
更让班组长们心寒的是部分基层领导的粗暴管理。部分基层领导只盯着生产指标,对班组长缺乏关爱与理解。一旦生产任务未达标,便不分青红皂白地进行考核罚款或严厉批评。有些管理者以自我为中心,随意加重考核,完全不把制度放在眼里。这种缺乏关爱、缺乏理解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氛围,将所有压力都传递到了班组长身上。
班组长们在一线冲锋陷阵,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支持。这种不公平的对待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认可,谁还愿意当这个吃力不讨好的班组长呢?长此以往,不仅会打击班组长的积极性,还会影响整个班组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对此有班组长认为,要扭转这一不利局面,企业管理者们需要多些指导少些指责、多些理解少些埋怨、多些规矩少些任性。同时,要坚持把制度挺在前面,减少随意性,让制度真正发挥作用。
在要求班组长扛起安全与效益的双重重担时,企业更应给予他们应有的理解与支持。毕竟,井下每米进尺的背后,都凝结着这群“地下工作者”的血汗与智慧。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班组的努力,而班组长作为班组的核心,他们的状态直接影响着班组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当一名班组长为啥这么难?改变,不妨就从尊重事实、敬畏制度开始。为班组长们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管理空间,让他们能够轻装上阵,带领团队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班组长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升班组的整体活力,进而推动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