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春城”飞出“工匠花”(配图1幅) ◎邢红霞 进城上学那年,他15岁。 那是一所职业中专。无论哪个专业,于他都是陌生的。凭着直觉,他选择了“铆焊”。 这个选择,决定了他一生的走向。 18岁,他上班了,脸上的稚气尚未褪尽。 从一名普通焊工一步步成长为焊接技能大师,再到昆明市“名匠”、云南省“云岭工匠”、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行业工匠”,他用了整整20年。 那年,当他身披绶带站在领奖台上时,山茶花正开得如火如荼。 人们说,能成为“工匠”,不简单!因此,“春城”人记住了他:胡相伟,云南建投钢结构股份有限公司杨林总厂副厂长。 胡相伟出生在青峰竞艳、丹壑争流的“天府之国”,可多彩的“天府”并没有给他的童年带来幸福。 几亩薄田,一头老牛,所得收获,难以填饱肚子。 “还是学个手艺吧!”爹娘一脸无奈。 他只好投奔在“春城”工作的远房阿姨,进入一所职业中专学习。三年后,入职一家建筑集团的二级公司,成为了一名焊工。 一顶工程帽,一身工作装,一把铆焊工具成了他的标配。 工作脏、累,但比在土地上劳作,强多了,而且还可以领到不算少的薪水。知足! 旷野,还有劲风,胡相伟握着一把焊枪在钢板上焊接,溅起朵朵灿烂焊花。他顾不上欣赏,风吹得他皮肤生疼。 密闭的空间,热,还逼仄,他蹲在其中,气儿也喘不匀。 坑道,仅能一人侧身,而且,犬牙交错的零件还把衣服挂成了一绺绺。 防护不当,技术欠佳,焊花溅在手背上,疼,留下一坨坨红色的印痕。 回到宿舍,他忍不住掉了泪。 “这叫啥工作呀!”他忽然想打退堂鼓。 老家薄薄的土地上难以长出肥硕的稻谷,但绝对孕育出人的坚强品性。 思虑、挣扎,胡相伟还是留了下来。 “这个职业,我干定了!”他狠狠地说,像跟谁赌气。 与土坷垃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爹娘说出的话也像土坷垃一样朴实,不要惜那点力气,多学点技术。胡相伟牢牢记住了。 分内的活儿干,分外的也要干。 “把子”休息了,他偷偷把他们该干的活儿干完。“把子”是云南一带对工厂里那些资格老、技术精的工人师傅的俗称。 最脏最累的活儿,不等指派,他抢着去干。 他手上的灼伤部位,皮褪得一层层,露出新鲜的肉。 “伟呀,干活儿别太拼命啊!”娘来看他,捧着他的手心疼得直掉泪。 胡相伟咧嘴一笑:“不要惜那点力气呀,多学点技术。” 娘儿俩噗嗤一声都笑了。这是几年前娘说过的话。 “我去!”“我来吧!”人们听胡相伟说得最多的似乎就这么一句。 人们说,他“傻”得够劲儿。 确实,他“傻”到没有人干的他干,有人干的他抢着干。 如今,这个“傻傻”的焊场“小白”抄起焊枪,已像久经沙场的老兵。 桶里的水时日一多,就会少下去。他想到了自己。他缠住“把子”请教,他一趟趟往图书馆跑。他桶里的水从此再没有枯竭。 “胡相伟获奖了!” “谁?小胡?”多数人一脸疑惑。 就那个爱说“我来”的小伙子啊! “那个小伙子啊,行!”人们投来欣赏的目光。 是啊!他行!每天来到班上,不声不响,抄起焊枪,一干就是半天,杯里的水早凉了,甚至肚子也咕咕叫了,他都顾不上。 是“焊工比赛奖”。此时,他入职仅四年。此后,“免检焊工”的标签牢牢贴在了他的身上。 “黑马”横空出世。各种钦佩、艳羡的目光投向他。 他躲开人们,捧起了《焊工》《工程材料学》等书。因为比赛时,他发现很多焊接问题很棘手,很生疏。 “胡相伟被提拔了!”又一个消息不胫而走。 车间班组长是他的新岗位。 他再一次沉潜到《班组长》《执行力》等书籍中,“啃”了一本又一本。输入,消化,吸收。“看板管理”应运而生。 每个人都像上足了发条的陀螺,这个制度专治那些吊儿郎当的人。 “班组人均产能提高30%!真不错!”企业运营讲究的就是效率,厂里的领导层啧啧称赞。 2015年,胡相伟又有了新的身份——工艺部负责人。本是焊工出身,看工艺技术像雾里看花,况且,之前,厂里在此领域一片空白。 怎么办? 一边是生疏的领域,一边是领导的信任。他太想兼顾。 “学!” 书本、网络、行家,都成了他的老师。图书馆、宿舍、车间,都成了他的学习阵地。 日复一日的“头脑风暴”,月复一月的车间“蹲点”,他的“小宇宙”终爆发。不日,《杨林总厂工艺坡口规范》《H型钢梁焊缝焊脚尺寸规范》《拼装通用工艺》等通用工艺标准横空出世。杨林总厂从此结束了没有工艺标准的历史。 技艺已是熟稔有余。这一年,胡相伟荣获“云岭首席技师”称号。继之,“胡相伟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 他成了“大师”。他把多年来潜心研究的技术工艺知识、机械设备改造经验向年轻的钢结构制造从业者倾囊相授。每一次难题解决,每一次质量攻关,都有这些技术能手们的身影。有的摘得比赛桂冠,有的成为行业标兵。他的工作室成为技术人才的“孵化器”。 匠于心,才能工于形。 也是那年,古滇王国水军府项目中的钢结构旋转楼梯成为“拦路虎”。活儿不大,但难度不小。因为楼梯主梁全部用钢板拼接而成,拼接旋转主体梁的每一块钢板都为扭曲板,这种异形扭曲的制作要求极为罕见。 新难题再次点燃了胡相伟的创新激情。 他开启了办公室、车间、食堂“三点一线”的“闭关期”。思维的火花就开在那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中。制定方案,研究图纸,完善方案,焊接平台前亲自操刀。无数次的做、改、试。记不清迎来多少次日出,送走多少次日落。最终,“拦路虎”被棒杀! 胡相伟的创新火花惯性前进。他又带领团队研发出无碳刨焊接工艺、钢箱型桥梁标准化小单元制作工艺、桥梁板单元加劲肋组装设备、四丝气保焊设备等20余项技改创新成果,节约人工成本达1000余万元。 那年,香丽高速虎跳峡金沙江特大桥构件制造任务花落公司。这项由云南本土企业第一次试水的大型钢桁梁悬索桥制造任务,成了这项任务中的“上甘岭”。 棘手啊!“精度的控制”太难!这个“精度”包括划线精度、制孔精度、半成品及成品尺寸控制精度,要求现场构件螺栓穿孔率达到100%。 考验人! 胡相伟和他的团队几只手叠加在一起,一声呐喊:“加油!” 偷艺!不成?硬闯。 山重水复于无声处。胡相伟和他的团队向行业专家请教,攻关桁架桥制作工艺,倾尽心力。灯火阑珊处,终于编写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制造方案。 即刻实验!早上进车间,了解流程,查看现场。下午,讨论、验证、改写方案。 每天下班时,唯有那一轮皓月目送他。 一波平,一波起。现有下料设备和钻床无法满足尺寸精度和制孔精度的要求。爱学习的习惯再一次为他铺设了一条通向捷径的路。 日日的图上求解,夜夜难寐的思虑,终于有一天让他豁然开朗。何不用铣边、二次切割等工艺手段来试试?无数次的实际操作,加之高精度划线平台的精确划线,还有首次引进的摇臂钻配合模板卡样钻孔设备的助力,成功实现了将构件制作精度全部控制在设计允许范围内的目的。 “我们成功了!”那一刻,胡相伟和他的团队相拥而泣。 2018年5月,项目首件顺利通过验收,构件成品质量受到了有关方面的高度认可和赞扬。 香丽高速虎跳峡金沙江特大桥顺利合龙。 厚积薄发,玉汝于成。胡相伟一步步成了“工匠”“名匠”。 他说:“我哪里是什么‘匠’,不过是一名喜欢‘钻’的工人罢了。” 一把焊枪,一双妙手,以坚毅锻造钢板筋骨;千度烈焰,数次攻关,用智慧助力“春城”腾飞。来自云南省“云岭工匠”颁奖现场的这句颁奖词,与他很搭。 抬眼望去,不知何时起,“春城”已飞起朵朵山茶,灿烂,悦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