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井巷顶板如房顶
“呵,这是井下巷道吗?顶板就跟家里的房顶一样光滑,好看牢固又安全!”4月1日,刚到重庆能源集团同华煤矿参加工作的农民工刘明,脚踩干净平坦的水泥地板,手模笔直洁白的巷道墙壁,看着宽敞明亮的巷道,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是啊,这就是我们的井下巷道!”带领农民工第一次下井参观的安全矿长张泽给予了肯定的答复。
“那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支护的呀,怎么看不见支护的材料呢?”好看耐用的巷道顶板激发了农民工的好奇心,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从他们内心蹦了出来。
张矿长淡淡一笑,没有答复,只是把他们带到了+100水平皮带下山的掘进碛头。这里,掘进一队的员工正在进行顶板支护。农民工们看见,两名师傅正在用风锤在顶板上打眼,一个师傅把两支带有塑料包装的条形东西塞进打好的眼孔,另外两名师傅把一头带有螺纹丝扣的螺纹钢伸进孔内,再用一台机器进行搅拌……
师傅们轻松自如的工作,农民工们看得入了神。张矿长告诉他们,这是在打锚杆,完整的支护叫做“锚网梁索喷”支护工艺,打锚杆只是整个支护工艺过程中的一个部分。张矿长说:“这种支护是当前煤矿巷道科技含量较高支护方式,它的好处是劳动强度小,工作效率高,成本低,而且被支护的顶板牢固、安全、可靠,还美观漂亮。”
“噢!那以前是用什么方式支护的呢?”刘明打破沙锅问到底。
“七、八十年代,就是把原木砍成支柱和横梁,在横梁上放些竹笆片,然后用锯破的木料架在上面。这种支护方式不安全又浪费资源,还破坏了地面生态环境。到九十年代,我们一般都采用发碹的方式支护,但是劳动强度大,安全系数也远远不及现在的‘锚网梁索喷’支护工艺。”张矿长的一翻解释,让农民工们茅塞顿开。
一位老师傅听了张矿长的介绍后,接过话题说:“是啊!像今天这样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在九十年代以前,我们是想都不敢想。那时的巷道狭小,一下井就得猫着腰干活,煤灰充斥着整个巷道,只要在巷道内走一趟,出去别人绝对认不到你是谁。而且不安全,经常发生片帮、垮顶等伤害事故。你们看,现在还是的条件好多了,我们队还连续六年没有发生过安全事故,能够来到煤矿工作是你们的福气呀!”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这次松藻煤电公司招聘1200名煤矿工人,有5300多农民参加竟聘的道理了,原来是现代科技改变了煤矿工人的命运,我们可要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机遇啊!”刘明拍着工友的肩膀高兴地说。(向良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