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3|回复: 0

【助力写作】如何理解现代诗歌中的“跳跃”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微信图片_20250921090323_520_905.jpg
图       片  张修东
文章来源  美文润疆

如何理解现代诗歌中的“跳跃”

曾经与文友谈论现代诗歌中的“跳跃”,包括意象跳跃、时空跳跃、情感跳跃、意思跳跃,等等。这是区别于古典诗歌的技法,但又与古曲诗歌中的“转句”有相似之处。

现代诗歌中的“跳跃”,与古典诗歌中的“转句”,在功能上都负责推进诗意的变化,但它们的产生机制、表现方式和美学追求不同。

古典诗歌(主要是律诗和绝句)中的“转句”,是“起承转合”结构中的一环。通常位于诗的第三句(绝句)或第三联(律诗)。

“转”意味着转折、转换或深化,它不会完全脱离前文,而是在“承句”的基础上,将诗意引向一个新的方向、视角或层次,为最后的“合句”(总结、升华)做铺垫,是一种逻辑上、情感上或视角上的有控制的转折。

例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句描写眼前的具体景物(风、天、猿、渚、沙、鸟);承句继续勾勒出凄清的秋景;转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突然一转,从对外部景象的描绘,转向内心情感的抒发,将空间拉到“万里”之遥,时间延伸到“常”之久,情感也从景物的“哀”深化为个人身世的“悲”。这个“转”是有清晰脉络的,是从景到情的自然过渡。

现代诗歌中的“跳跃”,是为了突破线性逻辑和语法束缚而采用的核心技法。它源自象征主义、意象派等现代主义思潮,强调通过意象的自由组合、联想和叠加来创造诗意。

“跳跃”是意象、场景、情感或思维的非逻辑性切换。它故意省略中间的连接和过渡,造成一种“断裂感”,迫使读者主动调动想象力和感受力,在跳跃的空白处搭建桥梁,从而获得更丰富、更立体、更个人化的审美体验。它是一种意识流式的、蒙太奇式的飞跃。

例如,北岛《走吧》:(走吧,/ 落叶吹进深谷,/ 歌声却没有归宿。// 走吧,/冰上的月光,/已从河床上溢出。// 走吧,/ 眼睛望着同一片天空,/心敲击着暮色的鼓。// 走吧,/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 走吧,/ 路呵路,/ 飘满了红罂粟。)

这首诗充满巨大的跳跃。意象跳跃:落叶、歌声、冰上的月光、暮色的鼓、生命的湖。这些意象之间没有明确的逻辑关联。比如,为什么“歌声”没有“归宿”,“月光”如何“溢出”,它们依靠情感和氛围(一种追寻、失落又渴望的基调)连接在一起。

空间跳跃:深谷、冰河、天空、湖。场景在不断切换,形成一个超现实的想象空间。

读者需要感受的是,这些意象组合所带来的整体情绪冲击:一种在迷茫与困顿中坚持“走吧”的执拗与希望,而不是去追问它们之间具体的因果关系。

诗歌《走吧》写于1977年1月,是作者写给远赴海外寻找新出路的朋友陆焕兴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不仅表现对朋友的惜别与祝愿,还有对国家前途的担忧。罂粟具有麻醉性,同时也是镇静剂的来源,罂粟籽还是重要的食物产品,含有对健康有益的油脂,这种善与恶的矛盾体的运用,表达出对前途的不可捉摸和担忧。人生的路有很多条,没有哪一条是最好的,选中一条,就不要羡慕其它路上的美景。诗歌想要表达的是,愿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的湖”。

可以将这种“跳跃”理解为一种极端化、普遍化、内在化的“转”。

由此可见,古典诗的“转”是结构上的一个环节,是局部的。现代诗的“跳跃”是贯穿全诗的、弥漫性的根本写作策略,是整体的,可能发生在句与句之间,也可能发生在词与词之间。

因此,说“跳跃”相当于“转句”,是抓住两者“推动诗意变化”的共通神韵,但不能忽略二者在哲学基础和艺术形式上存在的差异。现代诗歌的“跳跃”是对古典诗歌“转句”技法的解放和超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