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回复: 0

将“老工匠”的担当浇筑进钢铁架构里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报记者 刘静 本报通讯员 赵纯杰 张森
《工人日报》(2025年09月23日 08版)


“高组长,你都在现场连续盯了快10个小时了,换我来吧。”傍晚时分,平漯周高铁舞漯特大桥跨宁洛高速连续梁的40米高空作业面,技术员小张看着班组长高长海泛白的鬓角,忍不住劝道。

“这千锤百炼的身子骨,再战10年也没问题!”56岁的高长海直了直腰声音里满是不服老的劲儿。夕阳的余晖洒在钢铁架构上,也照亮了这群建设者——中铁十五局平漯周高铁舞漯特大桥宁洛连续梁班组,一支用半生经验架设钢铁长虹的“大龄攻坚队”。

这支30人的队伍成立于2023年11月,自组建起就扛起了跨宁洛高速连续梁施工的重任。下方是日均1.2万辆车流的高速公路,他们要做的,就是在保持公路畅通的前提下,完成“在动脉上做手术”的高难度工程。

高长海是班组的“主心骨”,30多年筑路生涯里,他先后参与十余条国家重大交通项目。面对跨线施工的复杂情况,他带着班组反复推演方案,小到钢筋绑扎的角度误差,大到突发天气的应急处置,逐环节拆解、逐人交底。

52岁的技术主管贺兴祥,把“精细”二字刻进了每一个施工环节。长年的经验让他练就“绝活”,听钢筋碰撞声能辨安装偏差,看混凝土色泽能判配比精度。他的施工日志上,记录着每一次应力变化、温度变形:凌晨3点的混凝土入模温度、正午12点的钢束张拉力、雨后初晴的支架沉降量……这些数字,是他守护工程质量的“密码”。

“毫米级的偏差,在高速行驶的高铁上都会被无限放大。”这是48岁的现场管理员马付林常挂嘴边的话。他每天穿梭在钢筋丛林间,紧盯每一道工序,与技术人员研讨方案,对工人耐心交底,确保“零差错”融入每个人的操作中。

53岁的材料主管高长亮是班组的“粮草官”。连续梁施工对原材料要求极高,他每天天不亮就去施工现场,小型机械设备,各种通用材料等等,每一项都亲自检查、核对报告。有一次,一批钢绞线进场,参数比设计值差了细微一点,供应商反复求情“不影响使用”,他却寸步不让:“高铁工程,差一点都不行!”在他的严格把控下,工程材料从未出过一次质量问题。

夕阳渐渐沉落,40米高空的作业面亮起了照明灯,高长海和工友们用不服输的劲头和半生经验与热爱,将“老工匠”的担当浇筑进了平漯周高铁的每一寸钢铁架构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