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4|回复: 0

【助力写作】如何写出一篇好新闻?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CJ教与学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但是,如何用好自己手里的笔,写出一篇好新闻呢?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由标题、导语、主体(信源、背景信息等)、结语等构成。

1.jpg
先来说说新闻标题怎么写。新闻标题是对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的高度概括,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新闻标题要做到确切、简明扼要、有吸引力。在新闻标题的写作时,通常要提炼出新闻点,也就是新闻价值。比如这篇学生做的新闻“工商校花校草评选结果出炉!你pick谁?”新闻点有“校草评选”和“pick谁”两个新闻点。在写新闻标题的时候,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有的新闻标题过于抽象,导致不知所云。比如这个新闻标题“有一种经济,由真情和爱推动”。这篇新闻讲述的是宠物经济,但是,从标题很难看出新闻的内容。

消息的标题是全文的眼睛,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它主要有四种形式:主题式、主题加肩题式、主题加副标题式等。
2.jpg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微信公众号为了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新闻标题变得越来越“标题党”。比如通过使用量词强化词展现事件超常性,时间标记彰显新闻时效性,预指手法制造新闻悬念,吸引用户的浏览和点击。特别是预指手法制造新闻悬念这种手法用得很多。比如下面的:睡前行为大赏:这些习惯如何偷走了你的睡眠?微短剧爆火出圈,这些你都知道吗?

在标题中,指示代词“这些”直指新闻故事中即将出现的话语片段。在阅读标题时,用户会带着问题去找寻答案,并且要阅读全文才能理解。根据话语规则,除非有先行词,否则不使用第三人称指示语(他、她、它、他们)。
此类空指示语的使用旨在制造信息鸿沟,在用户中产生悬念。前向引用式标题试图邀请用户将注意力集中在显示明确信息的整篇文章上。
另外,预指语的运用,营造出了一种用户与记者和被指称的人处于相同的话语语境中的感觉,拉近了记者、被转述者与用户之间的心理距离。“这些”突显不明确的空间状态,即记者和观众在地理位置上相近。这也造就了用户、记者与被指涉者之间的心理亲近感。在这样做的过程中,记者试图引起受众的强烈反应,表现对话感。
再来看看新闻导语怎么写。导语是消息写作的重心,是消息的第一句或第一段话,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导语的写作有两种:直接式导语、延缓式导语。
直接式导语在第一句话里概括报道的主要内容,通常比较简短,只有一两句话。它直接陈述新闻的核心事实,开宗明义,在导语中就交代何人、何事、何时、何地等信息。延缓式导语也是一种常见的导语类型,它不直接陈述主要新闻事实,而是运用描写、气氛渲染、解释、设问等手法先写一些相关的东西,再引出新闻事实。

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新闻消息都是直接式导语。在写直接式导语时,你需要决定哪些内容要写在导语中,并按照什么顺序安排这些内容。比如XX年XX月XX日,XX人在XX地做了XX事。这种就是典型的直接式导语。这种导语的特点是写起来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四平八稳,缺点就是太过平淡。

再来看延缓式导语。这类导语不直接陈述主要新闻事实,而是运用描写、气氛渲染、解释、设问等手法先写一些相关的东西,再引出新闻事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抖包袱”。

比如在山城里讲述“时光”的故事这篇报道,学生们在导语用了大量的声音描写、场景描写,让读者进入到具体的情景中去,起到了吸引人的效果。又修又创造!这个“小红帽”有点不一样这篇报道用到了直接引语,也就是两人的对话和场景描写,再引出故事的主角。这种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的写法,营造了悬念。还有工商校花校草评选结果出炉!你pick谁?这篇的导语用到了网友的评论加上提问的方式,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再来说说新闻的主体部分的写作。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展开和补充。新闻主体的写作最常见的是倒金字塔结构,也就是按照重要性递减原则组织信息,即从最重要的开始到最不重要的结束。

3.jpg
新闻主体的写作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也可以按照逻辑顺序(因果、并列、主次等)。在新闻主体内容的写作中,我们要适当运用一些维持读者阅读的技巧。比如增添细节:报道中加入记者采访到的细节,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或经历就可以使主体有血有肉。使用直接引语和对话:在可能并且适当的时候,可以把直接引语和对话用于报道当中。它们可以让报道有戏剧的感觉,能增强现场感,让读者读起来觉得有趣。比如这篇脱下长衫:00后就业勇闯食堂,学生们用了大量的直接引语和人物细节描写,让人物的内心活动鲜活起来,如果缺少这些对话,人物形象很难丰满起来。

“其实刚开始来到这里,也算是有我自己的私心。”

说这话的时候,戴着口罩、穿着白色的食堂工作服的周媛手上不停地在忙碌着,她需要把一对对塑料手套提前塞进放卤菜的塑料袋里,这样能在给同学装卤菜时更加方便快捷。手指翻飞间,一个个装好手套的塑料袋慢慢堆积起来。

恰当处理枯燥但重要的材料:许多报道需要解释或背景,而这些解释或背景可能会很枯燥。在写作中,不要把所有的枯燥的信息都放在很长的一个大段中。比如这篇山景最美的大学用“小蛮驴”拉货,两只驴成送货劳模。学生在提交的初稿中有一大段是介绍“小蛮驴”的背景新闻。如果这样写,读者读起来会非常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将背景新闻打散,穿插了现场描写,只保留了最重要的背景信息,文字的可读性大大增强。以下是修改后的版本:

“小蛮驴”身长2米,宽和高近1米,它头顶一个高清摄像头,外形就像一头小毛驴,颇具科技感与萌态。

这只“小蛮驴”,其实是阿里公司研发的自动驾驶快递车,目的是面向物流末端,打通驿站到家的最后一公里。

现在呢,它奔忙于物流体量相对较大和集中的高校校园,早在去年双十一,就有超350辆阿里无人车开进了全国的高校。

最后,来说说结语的写作。结语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有的消息已经把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语了。常见的结语有:概括式结语、预测趋势式结语、提出问题式结语、直接引语式结语等。

概括式结语是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把前面的新闻事实总结、强调,这里就不赘述了。如果报道本身具备未来元素,预测趋势式结语是一种很有效的结尾方式。比如在山城里讲述“时光”的故事这篇报道的结尾,通过展望未来,勾起人们的无限憧憬和遐想。

我们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继续讲述着属于重庆的动人故事

再比如大学生创业从负债百万逆袭到开店百家、他给了流浪汉小伙一个“家”在结尾的时候,引用了新闻人物说过的话。这些话既能点题又出自他人之口,给人一种信任之感。

当然文无定法,这些写作技巧作为参考在实际运用可以灵活运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