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353|回复: 1

[散文 随笔 杂文] 老屋

发表于 2011-10-12 10:59:2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我的家乡在南鄂大地的最边儿上,外地人到了那儿基本上都会犯傻,因为纯朴的方言在他们听来和鸟语没什么两样。就在那片土地上,一个名叫阳卦的小村子,留下了我赤着足撒欢儿的童年时光。

我的妈妈是从阳卦嫁出去的姑娘,因为外公外婆没有儿子,所以外公病重的那年,妈妈就和爸爸带着姐姐搬回了阳卦,我就在阳卦的老房子里出生,在外婆的背上长大。

老房子最初是什么模样已经没什么印象,只记得那是挨着山脚下的独户人家。后来,纯朴的乡亲叔伯们从我家门口的那块田地里挖出一捧捧粘土,塞到一个个小小的木头盒子里填实压紧,摔倒出一块块土砖,把破旧的老房子换成了新的土砖房。新房子不大,除了堂屋就只有两间正房,木窗上也没有玻璃,冬天的时候就用塑料膜蒙上,但是两扇刷着青漆的大铁门却在当时的乡下引来了不少惊羡的目光。

新房子做好后,门前的田地也变成了一个清凌凌的小池塘,几道青石板铺成的台阶从门前顺坡而下。后来爸爸在塘里种上了莲藕、菱角、蒿苞、放养了鱼苗。还记得,每个暑假回家,光着脚跟在姐姐的屁股后面做野丫头,爬上木梯从老李树的枝丫上取下已经成了麻雀窝的破水壶,在里面放上米饭沉入塘底,上边儿再用浮萍做个标记,过半晌再把水壶拎出来,一拎就是满满的一壶笨鱼儿;划着橡胶轮胎到塘中央摸菱角,一不小心栽到水里顶了一头的泥,怕被妈妈知道会挨骂,穿着湿衣服在太阳底下晒到衣服干为止;黄昏时分三姐妹并排平躺在光洁的洗衣石上,把头发没入水面,让鱼儿在发间游走……这些美好的童真,总能轻松的让嘴角漾起幸福的涟漪。

老屋的门前有一簇簇的篓叶和毛竹,加上外公在世时种下的几棵李树、桃树、葡萄、金桔,使土砖房与池塘之间隔起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桃李红时,淘气的野丫头们举起长长的竹篙对准树梢一阵儿乱敲,然后屋前坡下的到处找,桌子上面搭把椅子晃晃悠悠摘葡萄。喜欢在炎热的夏天天蒙蒙亮就起来,坐到屋外的石墩上享受一天中最新鲜的清凉,在晨曦下痴痴的看外婆整理头发。那时候外婆六十多了,虽然饱经风霜,头发却依然黑亮,并始终修剪至齐肩的长度。每天早上,外婆都会端上一把竹椅坐到门前,从刻着花的梳妆盒中拿一把木梳把凌乱的发髻散下,用一根长长的头绳将头发缠绕成马尾不打结而用牙咬住绳儿的两端,轻轻的把马尾往上捋起用两根长长的黑发卡别成发髻后再把头绳解下,透过树丛碎碎洒落在发上的阳光就像闪闪的发簪。

在老屋的左侧,有一片很大的菜园,每一畦菜地上隔个两米就立着一棵桃树或者是金桔。小的时候,外婆去浇菜水,我们就跟着去打猪草。到了菜地后每棵果树都要瞧上一瞧,花怎么还没掉?果子什么时候才能长出来呀?末了咽咽口水,再偷偷地摘下一根嫩黄瓜解解谗。每每外婆的菜水浇完了,猪喏喏的粮食却还不知在哪儿。秋收完,大人们把收完菜后留下的菜根菜茎扒拉成一堆用火点着,浓浓的白烟慢慢升起,随风散成薄雾在田间萦绕,疯丫头们就扮成腾云驾雾的神仙在烟雾中来回穿行装模作样,既使呛得眼泪直流,冲出来缓一缓再接着进去扮。

老屋后面有一道岭,具说归我们家所有。之所以说它是岭,是因为它的海拔低得实在算不上山。像这样的岭在我们那儿很多,几乎每家都有一份儿。在那儿生活过的孩子个个都有过在岭上放牛、拾柴、收晒谷子的经历。如今习惯于懒人生活的我犹为想念在岭上缝被子的情景。找一个大晴天,把屋里的被里被面床单捎捡出来,在水塘的石板边槌打清洗干净后,拿到岭上一块平整的场地上铺开,地面上密密的草杆儿会把它们撑起来,根本就不用担心刚洗净的床单会被泥土弄脏。太阳快下三竿的时候,抬着卷成筒状平常用来晒谷子的竹席来到场地就地滚开,帮着妈妈把大大的被里平整的铺在中央,依次再铺上棉絮和颜色鲜艳的被面,妈妈把被里的四边翻折过来叠成很好看的角,然后手起针落,用粉红色的丝线把它们缝上。我们几个疯丫头就光着脚在被子上嘻笑打滚,使劲儿的闻着被子上暖哄哄的太阳的味道……

举家迁离家乡后,阳卦就很少回去了。很清楚的记得7年前是工作后第一次回乡。斑驳的老墙写满了风雨的痕迹,长满杂草的场院里已不复当年的模样。推天半掩的大门,一根杉木苦苦的支着屋顶的大梁,独守老屋多年的外婆早已弯了腰杆,灰白了头发。

时隔一年又回了阳卦,却是去见外婆的最后一面。外婆走了,走时无声无息,没有一个人在身旁。望着外婆的棺木凄凉的从老屋里出来,泪水如决堤般倾泄而下……

    今年春节,难得聚齐的一家人特地回到阳卦看外公外婆。外婆和外公葬在一起,轻烟缭绕中我看到新立的碑上写着两个人的名字,外婆不再孤单了。拜祭完外公外婆,都想去看看老屋如今变成了什么样。可是那间老土砖房早已塌了,从泥土而生,历经沧桑,最终又回归于泥土。那块地也不知被谁收拾成了一块菜地,在地里我们还是惊喜的找到了老屋的影子——长长的青石门坎和方正的石墩依然固执的守候在原地,保持着几十年都不曾改变过的姿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7 23:30:27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