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5|回复: 0

抢救唐代文书 守护丝路遗珍

发表于 2025-9-24 08:17:5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讲述】
抢救唐代文书 守护丝路遗珍
讲述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 余腾飞
  回望8年多的文物修复生涯,与唐代纸质文书的“情缘”是最让我难忘的。出土于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的文书跨越千年,是唐代治理西域最直接的文字见证。
  2019年秋初见时,它们大多残破不堪、蜷缩成团,有些脆弱得仿佛一触即碎。“一定要让它们重获新生。”我和同事们深感痛惜,当即暗下决心。
  修复从“倾听”开始。这些文书多是麻纸,污染密集、降解严重。我们借助超景深显微镜观察纸张微观形态,采用纤维分析仪鉴别材质。有了科技助力,后续修复就不用再“摸着石头过河”。
  消毒、揭展、清理、平整、加固……修复操作中,每一个步骤都必须慎之又慎。水质、工具、修复材料,乃至室内的温湿度,都需严格把控。方寸之间,极度考验修复者的耐心与严谨性。
  要说印象最深刻的,当数揭展。通过“热蒸法”软化黏结部位,之后在显微镜下用细针、竹起子一点点分离,整个过程可谓如履薄冰。针对脆弱部位,我们运用纸浆加固技术,精心调配与原文物材质、颜色相近的纸浆,逐片修补加固。全程严格遵循可逆性原则,最大限度保留文物的原始信息。
  修复后,我们还需为每件文书量身定制无酸装具,并通过控制温湿度与光照,实现长效预防性保护。
  历经3年努力,两百余件唐代文书终于重焕光彩。每当看到学者们专注解读这些穿越岁月长河的文字,我都由衷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文物修复,不仅仅是技术的实践,更是对历史的守护与传承。让文明的故事不被时间湮没,让共同的记忆永续流传,我们一直在路上。
  (光明日报记者王丹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4日 07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