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4|回复: 0

【助力写作】现代诗如何写出意境?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诗眼睛


现代诗如何写出意境?



佚名



从哲学角度来看,意境是主观之“意”(意识)与客观之“境”(存在)的辩证统一,它是思维对存在、主观对客观能动反映的结果。



从美学角度来看,诗中的“意”是作者的“情”和“理”,诗中的“境”是作者的“形”和“神”。“情理”和“形神”的和谐统一,就产生了意境。

所以现代诗的意境,就是作者通过对现实生活世界的观察、思想创新,将感情世界和客观世界有机地结合,并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那种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情理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意境对于诗非常重要。

巧妙的构思,字句的锤炼,意象的选择都是为了在一首诗中创造使人意想不到的意境,意境关键是要新,新在何处,这里介绍三种方法:

第一是由意到境。

就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先有所感,然后根据所想到的意,去寻找得以表达的境,以追求意境的和谐统一。如台湾诗人李敏勇的《暗房》:

这世界

害怕明亮的思想

所有的叫喊

都被堵塞了出口

真理

以相反的形式存在着

只要一点光渗进来

一切就会破坏

这是通过冲印相片的暗房的描述,而感悟某种生存环境的诗。是先有意,然后生境。暗房的许多特征都被用上了,如暗房的黑和封闭,相底以相反形式存在,相片冲印时有光便被破坏。但是,暗房的那些特征都是经过某种转换来写的:暗房的黑,言其“害怕明亮的思想”;暗房的封闭,言其不让呐喊之声“出口”;以相反形式存在的是相底,而转换为“真理”;见光便被破坏的原是相片,这里指的是社会秩序,诗人对这种生存环境非常愤慨,心是沉重的,抨击也是有力的,但也是无奈的。



现代诗意境的另一种方式由境生意。

就是作者在日常的现实生活中,潜意识的了一些境(思想),因为触及到与这些境相融的“意”,而有所感悟,生出思绪,缘境生意,“触景生情”。

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枚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是古今中外的诗人用的比较多的境,而余光中选择的“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意象比较新,一层更深一层,最后延伸大的乡愁。作者用了一系列的比喻,而这些比喻早在作者心里积蓄已久,然后因为“乡愁”而一触即发,逐一展开。作者想象的时空非常广阔,所产生的意境也非常深远。

意境交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

意(景)往往被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从中寻找同自己的境(情)相一致的地方。意境交融的创作技巧是诗人们常用的。

如梁素华的《溪流与大山》:

盛夏

大山从朦胧中脱颖而出

着上深沉的墨绿

溪流

拥着青山

依着他的胸膛

呢喃着

从那墨绿里

轻轻

轻轻地滑出

挽着依恋

走走

停停

怕惊飞了

深藏在心底里

一支大山的歌

这是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山水画。溪流和山都是无生命的客体物质,而在诗中都活泼地有了勃勃的生命。诗人不是用生理的视角去观察山和溪流,而是用心头的视觉去凝神观照,于是有了心灵感觉的外化,有了景物的拟人化,有了山、溪流的生命以及溪流对大山的那种亲近、依恋之情。这里的大山和溪流象征着什么就不言面喻了。这首诗可谓是静中有动,动静相衬;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