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记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自动钻机服务班组
本报全媒体记者 牟影影
“先确认标定分析仪的接口是否完全正确,井下维修比较麻烦,细节不能马虎。”9月19日,记者见到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自动钻机服务班组的班组长孟增时,他正盯着手机屏幕,给远在新疆焦煤1930煤矿调试自动钻机的郭少辉“远程支招”。
“这是我的工作常态,班组9个人常年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矿井里,手机就是移动指挥台,得随时帮大家把好技术关。”孟增收起手机说。
这个全是90后、00后的年轻班组,自2023年10月成立以来,就成了煤矿自动化钻探的“移动保障站”,用专业技术架起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智能桥梁,更成为公司推动煤矿智能化升级的中坚力量。
筑牢设备“健康防线”
“过去售后是设备坏了才救火,现在我们要做到没坏先防火。”在孟增看来,自动化钻机作为煤矿智能化作业的“心脏”,其井下高效运行的关键,从来不是事后抢修,而是事前预防。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班组成立之初首先制定了《预防性维护标准化制度》,为每台钻机建立“健康档案”,详细记录着设备的安装日期、保养时间、故障处理记录,让每一个问题都可以溯源。
“有了这档案,设备的‘病史’一目了然,哪个部件该换、哪个系统要检修,我们心里都有数。”孟增说。
在此基础上,班组还结合煤矿现场作业特点,协助客户搭建了三级保养体系:日常保养由矿方操作手完成,每周检查由班组远程指导,季度深度维护则由班组上门服务。
这套体系有效降低了钻机故障率。面对突发问题,班组创新推出的“1824响应机制”更是让客户吃下“定心丸”——接到故障通知后,1小时远程技术沟通,8小时内跟进处理,如不能处理则24小时内有售后工程师到现场。
小创新解决难题
“售后不只是修设备,更是找痛点、促升级。”这是班组的工作信条。
在安徽省淮南市潘三煤矿推广自动钻机时,他们发现传统电缆航插在井下更换费时费力,而且容易进水。“防爆电缆一旦损坏失爆,极易发生电控系统故障,甚至导致自动钻机瘫痪,影响施工周期。”班组成员弥朝鹏说。
班组里的“技术控”们与设计人员琢磨了近两个月,研发出轻便快换型航插接头,用机械密封,更换操作简单,有效降低了航插故障发生率,目前已经应用24套,可靠性、稳定性提高95%以上。
更让人佩服的是他们攻克传感器标定的故事。以前,因传感器未精准标定或故障导致的无效出差,一年就有7次之多,每次让矿方施工延误超10天。
“不能再让传感器拖后腿!”孟增带着班组成员与公司科研团队联手,在实验室和现场反复测试,终于开发出智能钻机传感器标定分析仪。这款巴掌大的设备,能快速完成多位置传感器的精准标定,操作人员只需通过手机APP的提示便可操作。
“这设备太实用了,以前专人干的活,现在不用培训就能上手,不仅售后成本降了60%,还提升了矿方的施工效率。”孟增算起这笔账时,眼里闪着光。
培育青年“技术尖兵”
“小宋现在可是我们的‘带教明星’,新来的组员跟着他,很快就能独立下井。”孟增提起班组成员宋赵,语气里满是骄傲。
宋赵能熟练完成煤矿井下探放水、钻机操作等多项技能,离不开班组的“师带徒”培养机制。
班组每月开展5次技能培训,线上随时分享远程诊断案例。宋赵还记得,刚入职时对着钻机电路一脸懵,师傅孟增把自己整理的故障手册给了他,里面记了30多个现场问题的解决办法,全是“踩过坑”的实战经验。
“井下的问题没标准答案,得靠多看、多练、多琢磨。”如今,宋赵不仅能独当一面,还成了新组员的“小老师”,他自己补充的新故障手册,也成了班组的“学习范本”。
靠着这样的“传帮带”,班组已培养出1名中级工、2名高级工,4人取得井下钻机司机工种职业资格证书,一群“新兵”真正成长为能扛事的“青年技术军团”。
从陕北的黄土高原到贵州的喀斯特山区,自动钻机班组的足迹遍布全国多个煤矿。他们以精湛的服务让一台台自动化钻机在井下平稳运行,更将现场的“金点子”带回企业,推动着产品不断迭代升级。
“我们既是设备的‘医生’,也是产品的‘参谋’,在煤矿智能化的赛道上,我们要一直跑在前面。”孟增的话,道出了这个班组的初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