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回复: 0

始于每一个“我试试”,成于千万次“再坚持”

发表于 5 天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报记者 曲欣悦

“从业30多年来,最令我自豪的不是拿过的奖章和证书,而是我和团队摸索出的工艺方法真正用到了生产线上、解决了实际问题。”扎根一线多年,高温焊花在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车体分厂电焊工孙景南的防护服和手臂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印记,也将她的职业理想和建设交通强国的奋斗目标紧密地“焊”在一起。

在9月24日举行的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巾帼工匠论坛上,10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女性工匠劳模齐聚一堂,以“扬巾帼工匠之志 谱产业创新华章”为主题,共话更好发挥巾帼工匠示范引领作用。多位巾帼工匠讲述了她们瞄准产业发展新方向、新问题,攻坚克难,实现创新突围的奋斗故事。

“我国每年要吃掉约4000亿枚鸡蛋。蛋鸡种源被‘卡脖子’,也就没法保证鸡蛋的稳定供应。那一刻,我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必须让咱中国老百姓实现‘吃蛋自由’!”掷地有声的话语,背后是首农食品集团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吴桂琴在博士毕业后一头扎进深山,与3万只蛋鸡为伴,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今天,中国人每吃两枚蛋至少有一枚源自京系列。”她说。

在创新突围的“战场”,巾帼工匠们的“对手”,不仅有冰冷的“钢铁巨兽”,也有变化莫测的山林海风。

曾经,我国大部分风电场,要依靠国外软件设计,这些软件就像“借来的尺子”,量不准中国的风、中国的山。这不仅影响发电效率,更埋下能源安全隐患。论坛现场,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海上风电技术部总工程师闫姝讲述了如何让中国风电用上“中国尺”的故事。为了撕开垄断的缺口,她和团队用脚步丈量风场,背着设备爬遍贵州乌江源的每一座风机,“历经400多个日夜,能精准匹配中国地形的国产软件终于‘跑通’了。”她说,科技自立自强,始于每一个“我试试”,成于千万次“再坚持”。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国和科技强国的征程上,越来越多的巾帼力量勇于挑起重担,正在书写技能报国的精彩篇章。

“要成功融合人工智能和传统行业,不是砸钱买一堆服务器、装几个摄像头那么简单,而是要让千行百业的智能升级从设计走进车间。”来自中南智能长沙长泰机器人有限公司的95后算法工程师郭东妮,希望成为这场变革的亲历者与推动者。

来自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海峡公司的王小颖曾获得全国职工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BIM赛项冠军。“未来,我将把‘科技报国’的初心践行于每一次BIM技术应用中,在装配式建筑、绿色建造等‘卡脖子’领域持续攻关,努力实现关键技术突破。”王小颖话语坚定。

中华女子学院院长刘利群认为,巾帼工匠的坚守故事是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广大妇女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缩影。

“巾帼工匠身上的坚持、细腻、使命感以及团队精神,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女职工的靓丽风采。”中共中央党校统一战线教研部教授郑琦表示,全社会应创造更多条件,切实保障女职工权益,为女职工成长成才不断赋能。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工匠大会创新成果展示交流区展出来自33位巾帼工匠的40组创新创造成果。其中,既有机器人等重大科技成就,也有关乎百姓衣食住行、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创新成果,勾勒出创新创造、精益求精、技能报国的新时代巾帼工匠群像。

(本报重庆9月24日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