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回复: 0

游滁话醉翁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王充闾(辽宁省作协名誉主席)
  一
  滁州三日,几乎每天都和醉翁打交道。耳有闻,传口碑也;目有见,观胜迹也。
  “滁之有醉翁、丰乐二亭,如人之有眉目。剔目矐眉,而其人不全。”此言出自曾以十载之功主持重修毁于战火的这两座历史名亭的晚清进士薛时雨,可谓恰中肯綮。
  宋仁宗庆历五年,欧阳修因支持并参加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改革,横遭谗人诬陷,由地位显赫的龙图阁直学士贬谪到地方任职——知滁州。谪滁三年,欧阳修不仅政绩斐然,而且创作了大量诗文,其中《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这姊妹名篇,传播尤广。也正是这两篇“亭记”,使得“环滁皆山也”名闻四海,近年更助推琅琊山景区成为国家级旅游景区;而人以文传,醉翁的形象也由此卓然屹立。我们不妨打个比方:如果说口碑宛如他人摄影,那么“亭记”则是醉翁的自画像。
  900多年来,《醉翁亭记》好评如潮。清代学者林云铭有言:“记虽为亭而作,亦当细写山水。既写山水,自不得不记游宴之乐。此皆作文不易之定体也。但其中点染穿插,布置呼应,各极自然之妙,非人所及……然则全滁皆莫能争是亭,而醉翁得专名焉。通篇结穴处在‘醉翁之意不在酒’一段。末段复以‘乐其乐’三字见意,则乐民之乐,至情蔼然可见。”
  今人亦云,《醉翁亭记》全文皆由“乐”字统领,“乐”由表及里,步步深化,吸引着读者循“乐”而进。细品其乐,表现在乐观进取的处世态度,奠定了太守乐在其中的思想基础;滁州胜境,提供了太守乐此不疲的自然条件;滁州百姓丰衣足食,是太守安乐陶醉的社会原因。
  但也有人持不同看法,认为欧公同时期的诗中,多写其遭贬后的苦闷与烦恼,而讳言其乐。事实上,欧公贬谪滁州,背负着“朋党”与“德薄”的双重恶名,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文章既表现他醉酒后的狂放与洒脱,更反映其强自振作、强颜欢笑的贬谪心态,堪称“太守之文”的典范。
  作为游记,《醉翁亭记》在写法上也极具特点。原本是一次闲游,却很像身历洞天灵府,颇富画面感,历一境复有一境,路不穷兴亦不穷,由远及近,层层推进。叙述上,览胜寻幽,作者在一旁指点,随记随解,完全是一种创体。通篇命意在于“醉翁之意”,却纯用衬笔表达。尤其是那统贯全篇的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令人拍案叫绝。山水、亭台、太守、游众,一一具见当年雍熙气象,堪称绝构。
  二
  与醉翁亭为山僧智仙所建不同,丰乐亭乃欧公亲自主持建造。莅滁后,欧公因见“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
  我们游观中,陪同人员还讲了这样一个传说:盛夏的一个午后,欧公邀来几位文友在家中闲谈,吩咐仆人去酿泉汲水烹茶。归途中,仆人不慎跌倒,泉水流失,因为怕主人等得着急,遂于丰山下就近汲幽谷泉水以代之。烹出茶来,欧公一品尝,觉得味道更好。仆人据实以告。由此发现了幽谷泉,遂就地建起了丰乐亭。
  辟泉之后,欧公又在东南数百米处的山坡上,建了一座醒心亭,亭名取自韩愈的诗句“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并请同是散文大家的曾巩为之作记。记中谈到了此亭的特殊价值:“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对丰乐亭,欧公更是情有独钟。《丰乐亭记》全文不过430多字,却能层开跌宕,屡起波澜,一波三折,处处呈现动感与张力;其俯仰今昔,感慨系之,平添了无限烟波。作记之后,又题诗三首,名为《丰乐亭游春》。其三曰:“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缠绵而酣畅,与《丰乐亭记》相映成趣。
  从文章的内蕴来看,消解了初来谪地时疏放洒脱、超然世外的心态,而代之以“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儒家思想追求。《醉翁亭记》重在状写景色的优美和作者与民同乐、陶然自适的心态,带有鲜明的出世色彩;《丰乐亭记》则关注社会人生,“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颂扬了北宋初年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获致良政善治的功效。作者入世的情怀昭然可见。
  文章兴象超远,气势淋漓,内敛深沉,意蕴丰富。“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一语,笔力千钧,寄怀深远,为全篇文眼所在。一则通过对社会安定、物阜年丰、人民安乐的赞美,启发人们认识安居乐业的现时生活得来不易,表达远离战乱、长治久安的愿望;一则通过回顾历史,将问题进一步深化,使民生之“乐”上升至国家治理层面,隐含着“居安思危”的警示,极具历史厚重感。
  三
  滁州人士对欧公怀有深厚的感情,登临览胜中,听到一些人士讲述关于他的动人佳话,有的属于传说,闻所未闻,有些曾见诸史籍。
  莅滁期间,欧公有个副手杜彬,以善弹琵琶著名。在一次酒席上,欧公请他当众弹奏一曲,不料,他断然予以拒绝,说不会弹。究其原因,大概杜彬觉得这是对他的不尊重;或者因其个性孤傲,不屑于当众献艺,所谓“莫向俗耳求知音”吧。不管怎么说,在一般人看来,这种公然的不配合折面子,着实让上司难堪。可是,欧公泰然处之,不以为忤,表现出一种可贵的雍容大度,具见其胸襟、雅量。
  想是当场受了感动,有意挽回,过了不久,杜彬置办酒席,单请欧公到家里做客。斟过几遍酒后,杜彬遽然起身,回到内室。欧公不明所以,只是隐约听到丝竹之声,且作且止。过了一会儿,见杜彬抱着琵琶走了出来,一曲又一曲地弹奏着,直到天快黑了才终止。欧公大喜过望。
  从欧公诗文中得知,尔后多年,对杜彬他一直深情怀念。有诗云:“我昔被谪居滁山,名虽为翁实少年。坐中醉客谁最贤?杜彬琵琶皮作弦。自从彬死世莫传,玉练锁声入黄泉。”(《赠沈博士歌》)对身怀绝艺的杜彬的早逝,欧公表达了真诚的悼惜。他在《答李大临学士书》一文中说:“永阳穷僻而多山林之景,又尝得贤士君子居焉。修在滁之三年,得博士杜君与处,甚乐。每登临览泉石之际,惟恐其去也。其后徙官广陵,忽忽不逾岁而求颍。在颍逾年,差自适,然滁之山林泉石与杜君共乐者,未尝辄一日忘于心也。”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6日 15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