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回复: 0

王阳明“致良知”的四个维度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李承贵(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他曾言“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在王阳明看来,良知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其实质内容是天理、公正、道义,其特点则是先验的,“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因此,“致良知”就是“致”先天内在于人心的善体或天理、公正、道义。可是,由于人们不能对良知有真切的认知,且将“致”字看得太简单、太草率,从而能实际地“致良知”者极少,即“皆缘见得良知未真,又将致字看太易了,是以多未有得力处”。这就需要对“致良知”的究竟义进行一番追问。考之王阳明“致良知”相关论述,其究竟义或展现为如下四个维度。
  培植善根之维
  所谓“培植善根”之维,是指“致良知”对先天内在于人心之善体的培育、累积与增宏。王阳明认为,虽然人人具有先天善体,但并非都能自觉到这种善体。要想这种善体不被丢失或遮蔽,必须唤醒人们对自我善体的觉悟,使人们认识到善体客观存在,并自觉固守、保护这种善体。因而这个意义上的“致良知”,便是“培育善根”。王阳明曾总结“凡鄙人所谓致良知之说……譬之种植,致良知者,是培其根本之生意而达之枝叶者也”。所谓“致良知”,就是要像培育物种一样,专注于善体的培育、滋养,使其得以贞固、壮实和饱满。不过,由于内在于“心”之善体,如天理,常常遭受私意的侵蚀而亏减,因此需要“累积善德”以补益之。王阳明强调,“集义只是致良知”,“若平日能集义,则浩然之气至大至公,充塞天地,自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谓“集义”,便是积聚众善成就至大至公之德,以充满宇宙而无任何空隙,从而使人们能做到不被富贵所诱惑、不被贫贱所动摇、不被威武所屈服,故“集义”就是累积善德。而“致良知”是“集义”,所以“致良知”便是要求人们持续积累善德,不以善小而不为,以保证善体得到滋养。王阳明还认为,虽然人人具有先天善体,但如果自我封闭而不能持续地吸收身外的美德以滋养、丰富自己的善体,便难以保证善体的持续增宏与光明,因而需要“见贤思齐”。王阳明曾“录善人以自勉”,并认为“此亦多闻多见而识,乃是致良知之功”。在他看来,“致良知”就是通过记录善人的感人事迹,并以之为榜样,向他们看齐,从而将他人之善转化为己之善。因而,“致良知”也意味着敞开胸怀吸收身外所有美德元素,以使先验于“心”的善体得到充实和增宏。可见,作为培植善根的“致良知”,实际上就是要求人们自信其善,悉心培育,以固牢善体;就是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累积善能,以丰厚善体;就是要求人们平时积极向优秀者学习,化他善为己善,以增宏善体。质言之,“致良知”培植善根之维,就是要求人们固牢、壮大本有之善体,从而巩固做人之根本。
  去私除污之维
  所谓“去私除污”之维,是指“致良知”对私意的去除和对污垢的洗刷。王阳明写道,“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明复,匪自外得也”。即是说,人心为私欲所居而被遮蔽、为习性所染而满是污垢,从而需要去除洗涤,而去除洗涤的方式是“致良知”。那么,怎样“致良知”才能去私除污呢?首先,必须是真诚地“致良知”。王阳明认为,人们无不追求富贵,无不遵从父兄之命,但如果放弃富贵却另有所图,如果孝敬父亲、敬爱兄长是私心驱使,那么这种“致良知”就夹带了私意。“当弃富贵即弃富贵,只是致良知;当从父兄之命即从父兄之命,亦只是致良知。其间权量轻重,稍有私意,于良知便自不安。”如此,放弃富贵、遵从父兄都是别有动机、夹带私意。所以“致良知”必须真诚。其次,必须是纯一地“致良知”。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必须专一,不能三心二意,不能有计较成败之心,不能有爱憎取舍于其间,否则,便是内外分离,便不能生发自我满足、自我欣悦之情。对此,他写下“若云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者,亦是先有功利之心,较计成败利钝,而爱憎取舍于其间,是以将了事自作一事,而培养又别作一事,此便有是内非外之意,便是自私用智”,因而“致良知”必须纯一。最后,必须是公正地“致良知”。王阳明以判案为例,认为不能因为当事人花言巧语而喜好之,不能因为讨厌当事人而严治之,不能因为当事人哀求而顺从之,因为这都是私心作祟。王阳明强调,“这许多意思皆私,只尔自知,须精细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枉人是非,这便是格物致知”。断案如果徇私舞弊,毫无公心,那就是私欲横行,自然无法去私除污,所以去私除污之维,便是告诉人们推行或落实“良知”时必须具有真诚之心、纯一之心、公正之心,如此才能彻底地去除私欲、洗刷污垢。
  辨识是非之维
  所谓“辨识是非”之维,是指“致良知”对于是非善恶的辨识与鉴定,并依良知所知为善去恶。“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在王阳明看来,良知不仅是每个人心中的先验准则,还具有明觉精察功能:“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即良知对是非善恶具有本然之觉悟与判断。发挥良知辨识是非之功能,必须“致良知”。“若能实致其良知,然后见得平日所谓善者未必是善,所谓未善者,却恐正是牵于毁誉得丧,自贼其良知者也。”所谓“实致良知”包括:第一,就是使良知时刻清醒,不能昏迷。王阳明认为良知清醒对私欲具有绝对的抑制作用,“良知昏迷,众欲乱行;良知精明,众欲消化”。因此,虽然人人皆有良知,但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因为私欲好比豪奴悍婢,良知昏迷时便作威作福,良知清醒时便乖巧温顺,“只因良知昏昧蔽塞而后有。若良知一提醒时,即如白日一出,而魍魉自消矣”。有了良知的时刻清醒,私邪之念便无处隐身并被彻底消除。第二,就是要使良知充分呈现。“圣人致知之功,至诚无息,其良知之体,皎如明镜,略无纤翳。妍媸之来,随物见形,而明镜曾无留染”,在王阳明看来,只要把“致良知”工夫做到极端真诚且没有止境,那么良知就会光明如日、纯净如水、明亮如镜,从而使是非、善恶、美丑无处躲藏,自然呈现。因而“致良知”就是不分有事无事,使良知时刻坚守岗位而勤恳地发挥其辨识功能,即便是意念中的是非善恶也明察秋毫,“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从这个意义上说,“致良知”就是使良知全面呈现,充分展示自己熠熠生辉的善体。第三,就是要主动地鉴定善恶并依良知所知为善去恶。“今欲别善恶以诚其意,惟在致其良知之所知焉尔。何则?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既知其为善矣,使其不能诚有以好之,而复背而去之,则是以善为恶,而自昧其知善之良知矣。意念之所发,吾之良知既知其为不善矣,使其不能诚有以恶之,而复蹈而为之,则是以恶为善,而自昧其知恶之良知矣。若是,则虽曰知之,犹不知也,意其可得而诚乎?”在王阳明看来,如果要分辨善恶,就必须按照良知所发觉的情况进行处理。如果良知发觉意念是善,却不能真诚地喜好它,反而背离而去之,则是以善为恶,是自昧知善之良知;如果良知发现意念是恶,却不能真诚地厌恶它,反而重蹈而为之,则是以恶为善,是自昧知恶之良知;如果属于这两种情况,虽说良知知之,犹属未知。因此,“致良知”不仅要“知善知恶”,还需要知善而为之、知恶而去之。“致良知”的目标之一是“诚意”,而“诚意”并不限于“知善知恶”,更在于“为善去恶”。可见,作为辨识是非的“致良知”,首先,必须使良知保持清醒,时刻监视着私意邪念之动向;其次,必须使良知全面呈现自己,璀璨夺目、晶莹剔透,令是非善恶无处逃匿而自显;最后,必须使良知发挥其主体性,良知是心之本体,但此本体也是一种明觉,必须将良知的明觉充分发挥,积极主动地去辨识意念中的是非善恶,并按照良知所知去恶为善。因此,“致良知”辨识是非之维,不仅要求认知上对是非善恶的辨识,更要求实践上对是非善恶问题的解决。
  建构秩序之维
  所谓“建构秩序”之维,是指“致良知”使物事秩序化、心灵秩序化、社会秩序化。王阳明虽言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却主张“致良知”于事事物物。“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对于王阳明来说,心外无事、无理,并非指物事本具之理,而是指物事缺失价值之理、意义之理;因而“致良知”于物事,就是使物事合“理”而秩序化、意义化、价值化。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是先验存在于“心”的善体,但由于私意萌发,使心之本体良知或天理被遮蔽,因而需要恢复本体。王阳明所强调的“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就是要求君子通过“致良知”去除私意,使公理、道义、公正重新展示价值,使人们成为有理想、有抱负、有信念之人。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天地所以为天地的根据,所谓“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灵明即良知也,因而没有良知,便不可为天地。但天地间常常处于无序混乱状态,甚至出现骨肉相残的情形,“及其动于欲,蔽于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圮类,无所不为,其甚至有骨肉相残者,而一体之仁亡矣”。这都是因为缺失了良知,所以必须“致良知”,为天地立法,建立新的秩序,“是良知也者,是所谓天下之大本也。致是良知而行,则所谓天下之达道也。天地以位,万物以育,将富贵贫贱,患难夷狄,无所入而弗自得也矣”。作为建构秩序的“致良知”,就是要求人们知道,物事无天理,从而需要为物事立天理,实际上就是使日常的物事合理化;就是要求人们知道,天理本在人心,乃心之本体,但由于私欲使心之本体被遮蔽,从而需要“致良知”去私欲而回到本体,以重建心灵秩序;就是要求人们知道,天地混乱、人间无序,需要“致良知”为社会建构新的秩序。因此,“致良知”建构秩序之维,意味着为物事立理、为人心立法、为社会立秩序。
  总之,王阳明“致良知”的究竟义,便是培植善根、去私除污、辨识是非、建构秩序四个维度。培植善根就是要求人自觉善体在我的基础上,努力培育善根、积累善德、吸收善能以固牢本有之善体,表现为固守善体之维;去私除污就是要求去蔽以复见心体时,必须真诚、纯一、公正,表现为自我清洁之维;辨识是非就是要求良知时刻清醒、自我呈现、并依良知所知为善去恶,表现为自我警醒之维;建构秩序就是要求为物事立理、为人心立法、为社会建构秩序,表现为建构意义世界之维。这些维度呈现了王阳明“致良知”的基本内涵。与此同时,“致良知”四个维度展开过程中,还有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特质。就固守善体而言,“致良知”并非只是“尽其心”或“发明本心”,它仍然需要向外学习,注重内外善能量的交换,强调外在的善对于心之本体的巩固、夯实之意义。就去私除污而言,“致良知”需要配备相应的德性条件,从而纯洁“致良知”的形式与内容,使人们认识到“致良知”不仅要做事功、为善事,而且要无私意地做事功、为善事,因而“致良知”还需配之以真诚、纯一、公正等品质。就辨识是非善恶而言,辨识是非善恶是要求“致良知”不仅要识得是非善恶,还要根据良知所知是非善恶做到为善去恶,“致良知”不能停留于理论诉说,而须体现于现实行动。就建构秩序而言,表达了“致良知”追求美好社会的理想。“致良知”并非仅仅是内圣工夫,而且具有强烈的外王诉求,“致良知”希望物事皆得其“理”、心之本体灿然、天地公理流行,因而是对和谐社会的深情向往和执着追求。如此,“致良知”的现实意义也就自然呈现。
  因此,这四个维度表明,所谓“致良知”,就是要求人自觉其善体并固牢之,就是要求人做善事必无私意夹杂其中,就是要求人在识得是非善恶基础上更要实际地为善去恶,就是要求人用良知构筑天地新秩序,建造新的意义世界。“致良知”并非一个抽象干瘪的观念,而是一个具体而充满活力的观念,兼具了理论与实践双重品质。从理论上说,“致良知”是王阳明对孟子良知说的充实、发展与超越,而且使“良知”由静态形式转向动态形式;从实践上说,则是蕴含了王阳明的培养理想人格之方式与建设理想社会之路径,从而表现出丰富的、直接的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9日 15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