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回复: 0

为新质生产力培厚知识土壤(人民时评)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为新质生产力培厚知识土壤(人民时评)
李君强《人民日报》(2025年09月29日 第 05 版)

  科普的意义,不止于传播科技知识本身,更在于架起前沿科技与日常生活之间的桥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厚知识土壤

  浙江公布新一批省级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点),涵盖各个新兴科技领域;一大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面向公众开放;中国科学院组织院士专家走进西部地区进行科普……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科普让更多新技术、新成果从纸面走向市面、从展厅走进生活,让人们切身感受到科技创新如何激发新质生产力。
  建设科技强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从精准农业到智能制造,从低空经济到智慧医疗,当下层出不穷的新经济、新业态,只有通过科普让普罗大众理解、掌握、会用,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实现从“高精尖”到“接地气”的转化,让更多人从“旁观者”成为“受益者”。科普的意义,不止于传播科技知识本身,更在于架起前沿科技与日常生活之间的桥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厚知识土壤。
  科普重在普及,但并不“普通”。
  如今,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精度不断拓展,前沿科技创新不断挑战人类的想象极限,促进人们的思维变革与生产生活方式变迁。对前沿科技的认知,决定人的知识视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科普只有更加注重与前沿科技、新兴产业相结合,才能让人们对新质生产力可感可及。
  在北京怀柔科学城的“共享未来”系列科普活动中,参观者在“小小工程师”思维培养工作坊环节,可以从古老的算盘学到现代计算机,并亲手组装一台精巧的机械计算器模型。聚焦科学前沿开展科普,既能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的科学素养,又能培育人们对新供给的消费需求,最终在高水平供需平衡中更好服务于科技强国建设。
  科普既是普及科学知识,也是弘扬科学精神。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是推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AI幻觉、AI造假、数据“投毒”等。科普要做的,便是去伪存真、增信释疑。
  2024年12月修订通过的科普法,亮点之一就是强调了科技伦理的重要性。过去受时代所限,科普内容存在重知识、轻精神、轻伦理的倾向。今天,通过多层次科普,提升整个社会的科学精神,我们才能妥善应对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生物医药等前沿创新带来的治理、规则和伦理等方面的冲击,为更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十四五”以来,我国科普工作取得长足进步,2024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5.37%,提前完成2025年阶段发展目标,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不均衡状况明显改善。站在新的起点,补短板、强弱项,科普工作依然大有可为。
  今天,科技成果的落点不只在实验室和产业园区,更在田间地头、城市社区与千家万户的日常。科普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滋养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土壤。随着全民科学素养不断提升,更多前沿科技将会加快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