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清晨,天安门广场,晨曦微露。
北京市纪念活动领导小组阅兵服务保障指挥部的会议室里,电波无声疾驰,保障工作的最新指令正在传递。
这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此次阅兵,意义非凡——不仅是国力的展示,更是对历史的告慰与对和平的宣誓。
当历史来到这一刻,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受阅官兵和装备的威武雄壮。而另一场“阅兵”——保障工作的“阅兵”,早已在幕后进行了许多个日日夜夜。这是一场关于责任、精准和奉献的“无声集结”。
预备——
宏大的系统与精密的运转
在阅兵服务保障指挥部,一块倒计时牌鲜红醒目,每跳动一个数字,都在提醒在场的人:这场举世瞩目的盛典正一天天临近。
首次协调会的气氛严肃而紧张。来自公安、交通、市政、通信、医疗、气象等多个部门的负责人悉数到场。
“纪念大会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必须举全市之力服务保障纪念活动,拧成一股绳!”指挥部负责人的话语铿锵有力。此次盛典意义非凡,容不得半点差错,容不得部门间有信息不通、衔接不畅的问题发生。为此,北京市早在今年初就成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北京市纪念活动领导小组,下设“一办一组一中心九指挥部”,从市委市政府及各区、各部门抽调精兵强将,构建起一个覆盖全领域的指挥架构。
为了让这个“大脑”真正高效运转,“联合指挥、扁平高效”成为核心原则。公安的安保方案、交通的运营计划、气象的精准预报、市政的环境保障等工作,全部被纳入同一个调度体系。每天清晨,各部门负责人准时齐聚指挥部,汇报前一日进展、当天计划及潜在问题,遇到交叉难题,当场协商解决。
13万字——这是指挥部编制的流程方案的字数,印出来就是不薄的一本书。为了让每个环节都精准无误,从一条动线的出发时间、行进路线,到人员站立的位置,都安排得一清二楚。三维仿真模拟平台将观礼台、年号台及周边环境数字化,加入时间线动态演示,提前发现并解决了车辆动线交叉等潜在问题。在3次综合演练和无数次专项推演中,方案不断优化,第三次演练时流程已细化到1642项,准点率高达98.9%。
7月,随着大会日期的临近,指挥部办公室的灯光常常彻夜通明。临时党支部里,党员带头冲锋,大家抱着“精精益求精,万万无一失”的信念,抓住每一个时间窗口排兵布阵。
48小时内观礼台拔地而起,30分钟完成嘉宾转场,5万人50分钟有序疏散,大会结束后几小时内城市恢复如常……依靠高效协同的“大脑与神经”,各项工作得以精准执行,将“北京速度”与“北京精度”刻在了这场盛典的每一个瞬间。
8万羽和平鸽振翅高飞,8万只气球腾空而起,《歌唱祖国》的激昂旋律回荡天际,北京市气象局预报服务工作组组长于波一直紧绷的脸上露出了微笑:“我们的预报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200多个日夜的回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些在晨光熹微中核对数据的清晨,那些被应急电话打断的深夜,此刻都化作眼角的温热。
时间回到今年2月初。北京市气象局接到纪念大会气象服务保障任务的那一刻,战斗便悄然打响。市气象局党组迅速召开专题部署会,组建气象服务保障专班,设立“一办七组”,制定了详细的总体方案和专项实施方案。
在天安门地区3公里范围内,气象部门建立了气象站三级备份机制,确保监测数据不间断。京津冀175个气象观测站逐3小时进行云量、云高加密观测,北京、河北、内蒙古等地高空也开展了加密观测,风云卫星更是以1分钟的高频次进行扫描。气象应急指挥车驻场服务,实时回传天气视频和实况。从3月开始,于波几乎以办公室为家,连续奋战在岗位一线。
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赵玮,自5月成立预报服务工作专班以来,带领团队坚守会商室,紧盯每一次降水过程,发布专项预报500余期。而首席预报员翟亮,则先后参与了两次演练和正式活动现场保障,在综合服务保障指挥部值守60余个小时。
基于自主研发的睿图模式体系,城市气象研究院的研究员卢冰和睿图模式团队首次针对关键点位开发近30种、水平分辨率涵盖100米到3公里、预报时效覆盖1到72小时的多要素实况分析和预报产品,为定点、定量、定时精准预报提供科技支撑。
在北京市气象数据中心,姚勇和他的团队承担着视频保障任务。每次视频调度前,他们都会将整个系统软硬件设备逐一排查,确保音频、视频信号的显示、切换、传输万无一失。
9月2日下午,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常晨带领着由1辆气象应急指挥车、6人组成的气象应急保障小分队准时到达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前,连续值守22小时,与后方预报团队紧密配合,全天候不间断监测现场气象条件,实时回传天气视频和实况。
在北京城的城市交通“大脑”——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指挥中心,巨大的屏幕上,红、绿线条跳动变化着。这是一幅鲜活的城市交通动态图。这里,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着一场特殊的“战役”——阅兵交通保障。
阅兵线路,作为此次交通保障的“主动脉”,重要性不言而喻。工作人员对线路进行了精确测量。每一处弯道的弧度、每一段直道的长度,都被详细记录。公交、地铁也同步启动运营调整。结合道路交通管控信息,公交集团制定线路运营调度措施和恢复方案。部分线路停运、甩站或绕行,临时增加的区间车穿梭在城市街道,保障市民在交通管控期间的基本出行需求。
地铁承担了转送大量观礼人员的重任。1号线八通线、2号线、8号线等线路,精准计算各车次间隔时间,确保观礼人员能分批、有序地抵达现场。工作人员提前用脚步丈量车站,计算乘客从下车到站口的每一处所需时间,引导标识被精确设置在每一个关键点位。
而对于社会车辆,一套精心制定的交通管控和分流方案也悄然铺开。为了让交通信息精准送达每一位市民,提前数周,相关部门便充分利用手机APP等技术手段,实时更新交通管控动态。市民打开软件,便能清晰看到管控路段、公交地铁调整方案等信息,合理规划出行路线。各大媒体也积极配合,滚动播报交通资讯,引导市民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尽量减少自驾,多采用公共交通出行。一时间,“绿色出行,为阅兵让路”的理念深入人心,市民们纷纷响应。临时交通管理措施实施期间,交管局在各个关键路口部署警力,指挥车辆有序绕行。为减少对市民生活的影响,管控时间被精确到分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