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赖志凯 本报通讯员 王梦娜
在集大原铁路怀仁东站的施工现场,随着液压同步提升系统的精准运转,重达240吨的异形钢网架历经6小时平稳升至26米高空,误差控制在毫米级。
这一精密施工的背后,是中铁六局建安公司(以下简称“建安公司”)BIM创新工作室搭建的三维模拟系统在全程护航——通过提前模拟“先旋转+后提升”施工工艺,优化8个提升点的应力分布,为此次高危作业筑起技术屏障。
从铁路站房到民生医院,建安公司正以BIM技术为核心引擎,在多元工程场景中破解施工难题,彰显数智建造的硬核实力。
集大原铁路怀仁东、应县西、山阴南三座站房以“一站一景”理念打造,大量双曲面异形结构和文化元素构件对施工精度提出严苛要求。
在应县西站斗拱安装与怀仁东站雀替施工中,项目部创新性采用“Rhino建模+BIM复核+3D打印”三位一体技术方案:通过犀牛软件解析双曲曲率生成控制线,BIM模型等比例还原节点细节,再以3D打印件预演拼装效果,最终将异形构件加工安装误差控制在0.2毫米内,确保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站房结构精准契合。
“这种精准控制能力在大型构件施工中更为凸显。”建安公司集大原铁路JDYZF-1标项目经理部项目总工程师何华伟告诉记者。
怀仁东站4496平方米的钢网架因场地限制无法常规吊装,BIM团队通过三维模拟反复优化方案,确定“地面拼装+整体提升+高空嵌补”工艺,在模型中预设应力和位移传感器点位,实现提升过程中8个吊点的同步控制与实时监测,成功攻克异型网架安装难题。
“类似技术在沧州站改项目建设中同样发挥作用,通过BIM模拟屋面钢桁架施工与二次结构深化,有效解决复杂空间的精度控制痛点。”建安公司沧州站改项目总工程师贺建坤说。
医院项目机电系统的复杂性堪比“地下迷宫”,而成武县人民医院扩建工程对此给出了数字化解决方案。面对医疗综合楼中电气、消防、医气、物流等10余个专业的管线排布需求,BIM创新工作室组建专项小组,搭建全专业协同模型,提前排查出126处管线冲突点,通过参数化调整优化排布方案。
“这一举措不仅将设计冲突发现率提升30%,更减少了80%的现场返工,直接节省成本近200万元,为医院项目按期投用奠定基础。”建安公司成武医院项目部项目经理陈军强说。
在施工过程中,BIM技术的协同价值持续释放。项目部为施工人员配备加载模型查看软件的移动设备,实现现场操作与数字模型的实时比对,仅管道安装阶段就及时纠正172处走向偏差。针对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关键区域,团队制作32份复杂节点施工详图,明确医气管道连接标准与设备安装精度要求,确保医疗功能万无一失。这种精细化管理模式已成为建安公司承接民生工程的核心竞争力。
“从建安公司的实践来看,BIM技术已实现从单一施工环节到全周期管理的跨越。”建安公司工程管理部副部长张弛说。
在太子城站房建设中,团队将BIM模型与“智慧工地平台”深度融合,从设计阶段到施工阶段再到运维阶段,通过精细化建模,模拟施工和技术方案论证、资源的信息化和提前配置,使项目实现精益化管理。通过BIM竣工模型,全面准确的将项目设计、采购和施工阶段的信息集成到运营管理中,方便运维阶段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将智能、绿色、集成的理念贯穿至工程全生命周期,实现BIM技术在太子城站房建设的全生命周期应用。
建安公司太子城高铁站客运枢纽工程项目经理郭启龙说:“通过施工模拟优化工序衔接,该项目比计划工期提前15天完成主体结构封顶。”
技术创新的背后是人才体系的支撑。BIM创新工作室通过编制《BIM技术应用标准手册》、开展30余场专项培训,已培育50余名专业技术骨干,推动BIM应用从“单点突破”迈向“全面覆盖”。截至目前,该技术已在建安公司12个重点项目落地,累计解决施工难题200余个,节约成本超1500万元,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注脚。
“BIM技术的价值不仅在于精度控制,更在于重构施工管理逻辑。”郭启龙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数字孪生技术应用,让每一项工程都成为数智建造的标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