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报记者 江 耘 夏 凡
人工智能产业年产值超5700亿元,展现强劲发展势头;生命健康领域首创成果密集涌现,实现里程碑式跨越;新材料与新能源技术深度融合,协同催生颠覆性创新……浙江正加速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三体计算星座”首发成功,开启我国“太空智能计算”新纪元;全球首创化学重编程干细胞再生疗法,实现1型糖尿病的临床功能性治愈;新型膜法水处理关键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在20多个国家广泛应用……这些里程碑式的科技成果,是浙江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注脚。
9月24日,浙江省科技厅党组书记佟桂莉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浙江迭代推进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创新体系效能加快提升,2024年研发投入强度达3.2%,创历史新高。
“十四五”以来,浙江紧扣国家战略需求,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取得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浙江加快三大科创高地建设,积极打造“创新浙江”强引擎,交出从“资源小省”蝶变为“科技强省”的“浙江答卷”。
人工智能科创高地崛起
“2020年,大模型概念尚未兴起,而在浙江,地方政府前瞻性布局人工智能,支持我们研发人工智能芯片。”回顾企业在杭州高新区(滨江)成长的5年历程,中昊芯英(杭州)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杨龚轶凡说。
由该公司自研的高性能TPU AI专用算力芯片“刹那”,目前已量产交付。该芯片能耗仅为传统图形处理器(GPU)的70%,单位算力成本仅为海外领先GPU芯片的50%。基于“刹那”构建的人工智能服务器与计算集群“泰则”也在全国多个超大规模智算中心成功落地。
作为我国数字经济的先行者,浙江将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正在探索“基于技术创新,打造算力成本洼地和AI应用高地”的发展路径。
国产大模型DeepSeek的崛起引人注目,它以媲美ChatGPT的性能、开源模式、低成本优势震动全球,普遍应用在医疗报告解读、临床决策支持、金融文件审核、创意图文设计等领域。
依托阿里巴巴达摩院建设的湖畔实验室,5年来探索“人工智能+”发展路径,形成一系列创新成果:“达医智影”早筛平台在多家医院应用,以“平扫CT+AI”精准识别出多种早期癌症;“八观”气象大模型在山东落地,提升风光发电效率;“DAMO266”视频编解码技术降低高清视频播放所需流量……
浙江在推动“百模千态”融入千行百业的同时,也以“人工智能+”为战略支点,推动科研范式变革。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认为,“人工智能+”对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有着极其关键的引导作用。
围绕人工智能科创高地建设,浙江组建之江实验室、湖畔实验室、浙江省智能感知技术创新中心、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创新格局,持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前沿探索与产业升级两个维度实现双向突破。《2024年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年产值已超过5700亿元,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生命健康首创成果涌现
前不久,在湖州西塞科学谷,西安交通大学—湖州中子科学实验室研发的浙江省首台套硼中子俘获治疗系统“HyBorSys®”完成医疗器械注册检验,正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我们是全球唯一拥有硼中子俘获治疗‘设备—药物—软件’全流程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团队。”该实验室主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王盛介绍,硼中子俘获治疗的原理,是先将特异性硼药蓄积于癌细胞中,再利用中子束进行照射,从而精准摧毁肿瘤。这种治疗方式的“爆破”范围不到10微米,可最大限度保护周围正常组织。
这仅是浙江医疗器械创新图景中的一个切面。近年来,浙江在高端医疗装备领域持续突破,不断填补国内外技术空白:浙江大学研发的临床侵入式3D运动控制闭环脑机接口系统,让72岁高龄志愿者通过脑控机械手完成喝水、进食、握手等动作;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研发的全球首台非接触角膜知觉仪,攻克“检查即潜在损伤”的行业难题;绍兴梅奥心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手术机器人,开创机器人心脏介入手术国内先河……
浙江在创新医疗器械领域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也在新药研发领域加速迈向原始创新“深水区”。作为西湖大学孵化的首个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项目,西湖生物医药科技(杭州)有限公司致力于开发红细胞医学价值,利用红细胞天然循环特性载药,为痛风、血友病等疾病提供全新治疗范式。
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农村社发研究所所长李明珍分析,这一系列科研成果的取得,得益于浙江打造的科创平台支撑体系,它贯通生命健康领域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全链条。
“十四五”以来,浙江建设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家、国家医学中心1家。在生命健康领域,浙江累计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18家,布局省实验室5家及优化重组全省重点实验室127家,加快建设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生命健康领域企业牵头或参与的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占比超过80%。
近5年,浙江累计获批国家级创新医疗器械22款、创新药15款,较“十三五”实现翻番。2024年,浙江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营收3127.9亿元,同比增长4.6%,在全国生物医药版图中稳居前列,影响力持续扩大。
新材料新能源技术融合
在金属中,铜被称为“工业之母”。我国年均铜消费量占全球50%以上,外采度连续十年超过85%。相比铜,铝材料有明显低价优势。然而,在工业制造中,“铝代铜”面临诸多技术掣肘。
前不久,宁波博威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宣布了一项重大技术突破,该公司联合瑞士泰科电子有限公司共同研发了“铝代铜”材料。“这项创新技术为车企带来单车降铜10千克、降本10%的直接效益,在规模化推广后有望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85万吨,开辟出360亿元至480亿元的低压线束市场空间。”宁波博威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负责人李吉宝介绍。
“十四五”期间,浙江高端电子化学材料、高性能树脂材料等领域专利合作条约(PCT)专利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结构转型的背景下,新材料与新能源技术正深度融合,协同催生颠覆性创新。在温州苍南的绿能小镇,浙江苍海禾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合成生物制造技术,使秸秆摇身一变,成为每斤价值100元的电池硅碳负极材料核心原料,可替代以石油为原料的石墨负极材料。
《2024年度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浙江已形成支撑新能源领域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基础,在光电转换材料、氢能、储能等细分领域形成领先优势。
建设三大科创高地,浙江创新投入持续加码。不久前正式施行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构建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7年,浙江省科技创新投入达到9000亿元以上,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超3600亿元且占GDP比重3.4%以上,支撑区域创新能力保持全国前列。
佟桂莉表示,“十四五”以来,浙江在国家创新版图中挺立潮头、勇担使命,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整体性跃升。面向未来,浙江正奋力构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