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9月26日,在湖北鄂州市鄂城区薛家沟中桥,往来的车流也比平常更多。桥上车辆畅通无阻,相比未通车前的绕行方案,可节约20分钟车程。这一工程的背后,离不开项目经理罗骏在建设过程中对“质量与责任”的坚守。 薛家沟中桥坐落于鄂城区交通路网关键节点,作为中建三局鄂城滨江智汇园市政项目的核心工程之一,全长约260米,宽24米,设计为双向四车道,兼具机动车通行与行人步道功能,自规划之初便承载着鄂城区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推动区域交通一体化的重要使命。 项目开工初期,面对工期紧张、地质条件复杂的双重挑战,罗骏并未急于推进主体施工,而是第一时间组织项目技术骨干、施工班组负责人及监理单位代表召开专题会议,耗时一周梳理施工难点、明确质量标准,最终确立了贯穿建设全程的“精工准则”。该准则涵盖原材料管控、工艺规范、过程检测、安全保障等几个板块,细化出32项具体执行要求。 在工程质量管控方面,罗骏提出“外观是质量的第一张名片”,要求所有混凝土构件实现“零裂缝、无色差”。为达成这一标准,项目团队针对不同类型构件制定专属养护方案:箱梁采用自动喷淋系统持续保湿,墩柱包裹专用保温膜精准控温。从混凝土配比、振捣工艺,到模板清理、脱模剂涂刷,每道工序均经过反复研讨与严格把控。当时,有团队成员提出“色泽略有差异不影响使用”的想法时,罗骏明确表示:“今天放过一点色差,明天就可能在其他环节放松标准。造桥容不得半点将就。” 水下桩基作为桥梁结构安全的“生命线”,施工质量直接决定桥梁整体稳定性。薛家沟中桥共设计28根水下桩基,最深桩长达45米,需穿越3层不同地质岩层。为保障桩基质量,罗骏带领技术团队经过多轮方案论证,最终放弃传统冲击钻工法,引入稳定性更优、成孔效率更高的旋挖钻工艺。在泥浆配比调试阶段,技术人员连续7天24小时驻守钻孔现场,每隔1小时采集一次泥浆样本,记录黏度、比重、含砂率等上百组数据,通过对比分析最终确定“膨润土+纯碱+纤维素”的黄金配比,既保证了泥浆对孔壁的护壁效果,又确保了混凝土浇筑时的流动性。 测量环节实行24小时轮班制,所有数据需经三人复核签字方可通过。罗骏说:“我们多较真一分,大桥的安全就多保障十分。” “签字就是终身负责”是罗骏对团队的常提要求。在他的理念中,每一份技术文件必须经过严格核查,工程师的签名既代表专业判断,也意味着对工程使用寿命的承诺。这一责任意识逐步融入团队日常工作,成为成员的自觉行动准则。(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张翀 通讯员王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