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报记者 康劲 本报通讯员 曾志 柴韵康 凌晨4时41分,陇海铁路新曲儿岔隧道内寒风刺骨,作业车刚停稳,梯车组正准备登高。突然,头灯的光束扫过作业面,一声洪亮提醒划破寂静:“停!梯子踩稳当!手抓牢!记住‘三点接触’再上!” 说话的是兰州供电段兰州接触网维修车间维修一工区工长许河功,被叫停的青年职工孔佳林一愣,随即意识到自己差点忘了安全规程,赶紧重新踩实梯蹬。 “许工长‘念经’了!”身后的大修队员们相视一笑。在这支常年奋战在铁路大修一线的队伍里,流传着一句话:不怕许工长“念经”,就怕他沉默。因为他的“经”,念的是安全底线,暖的是职工心窝,育的是青年成长。 “安全经”:字字千钧 许河功的“安全经”,从每天傍晚的施工预分工会就开始了。 “今晚进隧道,风大湿冷,必须穿够衣服!”“G网手机人手一部,开机检查,通讯是命脉!”“高空作业,安全带必须高挂低用,挂钩锁紧后要试拉!”一条条叮嘱,像钉子一样敲进每个人心里。 到了现场,他的“经”更是念得密不透风。作业命令刚下达,他第一个登上作业平台,一边检查设备,一边反复提醒:“先挂好滑动地线再干活!感应电可不是闹着玩的!”技术员徐文乐正专注盯控,听到这句,立即复核地线连接情况。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时常自言自语的“经”:“定位器线夹确认入槽,螺栓力矩到位……”原来,这是他在复核关键参数时的标准复诵。每一句,都是对规程的敬畏;每一次,都是对风险的预判。 “许工长念的不是唠叨,是保命的规矩。”一名青年职工感慨,“他念着念着,你就把安全规程,潜移默化地刻进大家脑子里了。” “生活经”:句句暖心 大修作业,风吹日晒、昼夜颠倒。许河功的“经”,不仅管安全,还管生活。 夏日酷暑,他提前在工具车上备好藿香正气水、丹参滴丸,还特意在每人水壶里泡上几朵菊花:“出汗多,防中暑,别嫌麻烦,这是给你们的‘标配’。” 9月2日凌晨,一场秋雨突至,队员们结束“天窗”回到工区,个个浑身湿透、冻得直哆嗦。刚推开工区大门,一股热腾腾的香气扑面而来——许工长早已系上围裙,在伙食团的灶台前忙活开了。锅里饺子翻滚,他一边搅动大勺,一边“念经”:“快去换干衣服!饿着睡下真不行,一会儿非得饿醒!来,先喝一口面汤,寒气都跑光!热饺子下肚,那叫一个满福!” 那一夜,18名队员一人吃了两碗饺子。有人悄悄说:“许工长的‘生活经’,比家里人还细心。”感冒了怎么缓解、鞋带怎么系才不松、衣服沾油污怎么清洗……这些看似琐碎的事,他样样都懂,句句都暖。 “育人经”:授之以“矩” 维修一工区青年职工多,有冲劲,但经验不足。许河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的“育人经”,就开始“对症下药”。 下雨天无法施工,他立马把工区变成实训场。他给青工做演示,边操作边“念经”:“线岔脱槽就像人脱臼,当时能动,跑两步就废!”“分段绝缘器水平不平,火花冒起来比放鞭炮还吓人!” 9月3日上午,许工长就把青年职工陈可斌叫进材料库。 “你昨天安装定位线夹,只是凭感觉说‘卡紧了’,其实还差一点。”说着,他从废料筐里捡出一个旧线夹,递给小陈:“你再拨一下。” 小陈一拨,果然松动。“安装零部件不能光凭感觉、听声音、靠手劲,得用标准说话。”许工长语气严肃,“必须用力矩扳手核验数值!不然就可能出事。” 这堂“库房课”让小陈深受触动。此后,他常在灯下反复练习标准作业流程。 年近五旬的许河功,在铁路大修一线“念”了20多年。他的“经”,没有高深理论,全是实打实的经验、沉甸甸的责任,念出了“零违章”的安全纪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