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025年“大国工匠”证书,是郭从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最好证明,也是我国钽铌材料加工从“受制于人”到“领跑世界”艰辛跨越的有力见证。 作为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所属企业中色(宁夏)东方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郭从喜凭借一把车刀,攻克数十项“卡脖子”技术难题,在平凡的生产一线书写下不凡的工匠篇章。 “航天火箭喷管,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难啃的硬骨头’。”郭从喜说。这类工件由高强度特种合金制成,内外轮廓呈复杂曲面,加工时既要确保0.8毫米的薄壁不变形,又不能划伤表面涂层,每一步都如同“刀尖上跳舞”,这是对技术和耐心的极致考验,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为攻克这一难关,郭从喜带领6名同事扎根车间,在“头发丝直径”级的精度空间里反复摸索。白天,他们围着车床记录参数、优化手法;夜晚,对照图纸分析误差、改进流程。有时为了一个参数,要反反复复试验,直到手眼耳都能精准感知切削状态。 付出终有回报。工件不仅一次加工达标,他还同步研发出一套专用刀具与夹具,这套工装将加工效率从“数天一件”提升至“日产五件”,实现了不同规格火箭喷管的批量化生产,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成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在极大规模集成电路用溅射钽靶材的加工领域,郭从喜同样书写了“从跟跑到领跑”的传奇。 钽靶材是芯片制造的关键组件,呈大直径薄盘状,对厚度和平行度要求极为苛刻。通用工装夹具难以适配,一旦加工报废,损失可达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 “当时心里既紧张又不服气,国外能做到,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能。”为寻求最优方案,郭从喜终日守在车床旁,一手持刀、一手记录,反复试验车刀切削角度,创新设计专用工装夹具。加工中,他凭借“眼看切削纹路、耳听机床声响、手摸工件温度”的“三感判断法”,实时调整操作,在“如履薄冰”的专注中,最终突破大尺寸钽靶材加工瓶颈,助力项目通过国家验收。 多年来,从填补国内空白的钽铌专用刀具,到打破美日垄断的磁控溅射钽环工艺,郭从喜始终以“敢啃硬骨头”的精神,破解一道道行业难题,让中国钽铌材料加工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20岁初入车间时,郭从喜是每天推铁屑、做杂活的“小郭”。如今,57岁的他已成长为领衔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宁夏回族自治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郭大师”,拥有“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塞上工匠”等诸多荣誉。他始终保持对技术的敬畏。 “当年师父们领我进门,如今我要把技艺传下去。”郭从喜是出了名的严师,强调“精加工必须耐得住性子,马虎不得”。他要求徒弟严守规程、自主探索,待工艺成熟后再手把手点拨细节。他常说:“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就是是否全力以赴。”(工人日报客户端通讯员张丽莉 记者蒋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