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为项目解难题过程中,我受益良多。”在中交一航局召开的测量人才技能交流会上,全国劳模、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三公司技能专家陈兆海笑着说。 印象最深的一次还属解决“方驳18”测控系统问题的时候,当时身在千里之外的陈兆海连夜被“拽”回了攻关一线。“原系统测一次大约要10分钟,时间久不说,测出来的数据经多波束系统比对也不是很精准。”他道出问题所在。原来,抛石系统测量数据会受石料自身含泥量、水流速度等多种因素影响,简单来说,石料落水后升起的气泡都会有所干扰。 为找到解决问题的法子,他不断和厂家沟通,与参建过港珠澳大桥的专家进行咨询,在船舶驻地一扎就是三个月。“我们建议更换传感器,能不能测量到石料落地的真实位置,传感器至关重要,它就好比在浑浊水流中精准捕捉目标的‘眼睛’。”在多方比选及反复测试后,测控系统更新上线,测量时间从10分钟压缩至3分钟以内,精度完全满足施工要求。“问题解决的那一刻挺有成就感,但更值得高兴的是,我又有了新收获。”陈兆海感慨道。 攻坚路上也不乏有趣事插曲。无人机大战高原雄鹰,还是他30年里头一次遇到的事儿。“那天飞着飞着,图传信号突然就断了。我们找了半天,发现掉落的无人机旁边还有只翅膀受伤的老鹰,我们分析,这是他俩撞上了。”陈兆海说。 不过说起无人机测量,还是他在解决贵隆高速项目测量难题中的新收获。“当时项目横跨群山,传统的人工测量要爬山头、钻林子,苦不说还费时费力。”为了找到破解之法,他在专业书籍与测绘教授之间不停地追问,一项无人机测绘应用案例引起了他的注意。“我必须跟上科技发展的脚步,改变以前爬山头、钻林子的苦法子,让测量变得省时省力起来。” 在后来的长春高速公路测量过程中,他更是引入无人机航测系统,成功攻克项目跨越河流、树林等结构物较多的测量难题,将原本3个小时的人工测量时效压缩至10分钟。 如今,已是年过半百的他,依然坚守在自己所热爱的测量岗位上。当问及为何还要如此努力时,他一转严肃的神色,半开玩笑道:“还得多学点,都要与时俱进嘛,可不能被小徒弟们问倒喽。”(工人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修明霞 记者 甘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