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回复: 0

与冲击地压“较量”

发表于 8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报记者 车辉

一年出差近200天,远离都市的繁华,常年坚守在艰苦的矿区生产一线,这是杜涛涛工作的日常。

杜涛涛是中国煤科开采研究院采矿分院的一名技术员。踏实肯干、技术过硬,这是同事们对杜涛涛的一致评价。这份过硬的技术,尤其体现在治理矿山安全的“顽疾”——冲击地压灾害上。

办公室里的“守夜人”

自加入采矿分院,杜涛涛便与新疆结下不解之缘。2010年起,他开始负责新疆地区的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一干就是十几年。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上,他深入矿区一线,直面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挑战。

“责任心比能力更重要。”同事孙如达告诉记者,这是杜涛涛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工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办公楼里最晚熄灭的那盏灯总是属于杜涛涛,同事们都调侃他是办公室里的“守夜人”。

孙如达回忆,有一次,为及时完成一份重要报告,杜涛涛带着他和同事付强,熬了一天一宿,奋战到第二天清晨5点多才收工。

在同事冯美华看来,杜涛涛为了能干好工作,总是愿意付出极致努力,这也是客户信任他的原因。

矿工之子的安全执念

杜涛涛对矿山安全的责任感,与他特殊的家庭背景有关。他出生在山东山区的一个工人之家,父亲早年因在矿山工作遭遇工伤,丧失了劳动能力。作为家中长子,杜涛涛深知生活的艰辛,父亲的遭遇,更让他对矿山安全有了敬畏之心。

工作后,杜涛涛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每一次技术方案的严谨、每一次现场检查的细致、每一次冲击地压防治措施的精准落实,都直接关系到矿工兄弟的生命安全。作为团队核心骨干,他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有效的工程实践,优化卸压参数与工艺,提升防治效果。

采矿分院副院长王传朋评价说,正是这份根植于心的使命感,驱使杜涛涛在冲击地压治理技术的道路上不断精益求精。

卡片上的矿山安全保卫战

在杜涛涛的办公桌上,一张写着4个词语的卡片特别醒目——“智能、源头、精准、高效”。杜涛涛和团队深耕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他常常用这4个词语解释他们在矿上打响的安全保卫战,让晦涩的专业技术更加形象易懂。

“智能”——团队自主研发“冲击地压分源权重综合预警平台”,为矿山装上“超级大脑”,精准预测潜在危险。

“源头”——团队首创“厚硬顶板地面和井下区域压裂源头防冲减震技术”,在地面和井下分别实施区域水力压裂,有效将“硬顶板”变“软”,从源头削弱导致冲击地压的主要力量。

“精准”——团队创新应用的“磨料射流轴向精准切顶技术”,如同给岩层进行“精准手术刀切割”,能利用高速含砂水流定向切断,精准控制顶板垮落,大大降低灾害发生的可能。

“高效”——杜涛涛和同事深入研发“煤层水力旋切扩孔掏槽技术”,在关键区域形成“掏槽”,像“放气球”一样迅速释放积聚的应力,降低煤体冲击危险性。

这些成果已在陕西、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多个冲击地压高发和重点煤矿区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