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中工网记者刘玄 靳鹏超 马杨灵 吴景斌 张学栋
9月26日,在第三届工匠大会上,一台地铁车辆模型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 “焊接最难的地方在哪儿?”面对观众的提问,王洪潇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焊接就像裁缝,来的时候是一块一块的钢板,焊接完成之后就变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 中工网记者 张学栋 摄 走进中车长客展区,记者最先注意到的是它在轨道车辆制造领域的硬实力。它不仅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龙头,更打造过北京奥运会“奥运地铁”“冬奥高铁”等知名车型,而焊接工艺正是决定轨道车辆安全运行、外观品质的核心环节,每一条焊缝都关乎人们的出行安全。 作为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焊接技术开发主管,王洪潇的主要工作是为列车打造钢筋铁骨,这直接关乎列车的结构安全、运行寿命及性能上限。她攻克了焊接质量评估评价及质量实时检测等行业难题,凭借严苛的工艺与标准守护着焊缝下的生命线。正如她所说:“我们的工作最关键的就是安全可靠。” 中工网记者 张学栋 摄 在技术革新方面,她推动激光焊接实现车体“无痕”化,并攻关钛合金材料使部件减重超40%。面对20多米长的车厢,她追求极致精度:“要保证焊缝均匀一致,控制误差在0.1毫米左右。”同时,她将焊接经验转化为数字化工艺包,推动了智能焊接技术的发展。 被认定为“大国工匠”,王洪潇表示:“这背后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希望在原有领域继续深耕,也希望通过工匠大会这样的平台跨行业交流,为解决轨道车辆实际问题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