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回复: 0

原来是他,让“量子科幻”加速照进现实|追星就要追匠星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中工网记者 刘玄 靳鹏超 马杨灵 吴景斌 张学栋

“Hello大家好,我是唐世彪,来自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从事量子信息技术已经16年了。”9月24日,在第三届工匠大会上,身着简洁工装、戴着眼镜的唐世彪站在一台银灰色的小型化量子卫星地面站模型旁,向围拢过来的观众介绍。他的动作精准而克制,镜片后的目光沉着专注,展现出硬件专家特有的严谨与静气。

中工网记者 张学栋 摄

“量子通信是什么?”面对观众的好奇,他打了个生动的比方:“人工智能大数据需要海量的数据,量子通信就像给数据加了一把锁,让这些数据不会被窃听,让数据更安全。”作为科大国盾量子的早期创业成员和硬件研发负责人,唐世彪正是这把“安全锁”背后的关键铸造者。他的工作,是将神秘的量子理论转化为稳定、可靠的工业级产品,让“量子科幻”加速照进现实。

关于行业的发展变化,他侃侃而谈:“早期地面站非常大,有十几吨,部署周期长达几个月。”而实现设备小型化后,可部署范围大大扩展,能支撑星地之间更灵活的通信,但技术难度也随之剧增。“就像怎么把几百公里外的一个硬币准确地捕获下来”,唐世彪这样形容光子捕捉的精度挑战。为实现从“几米”到“28厘米”的精度跨越,他和团队攻坚克难,突破硬件瓶颈,推动关键组件国产化。正是这份执着,使我国在今年3月实现了中国至南非之间长达12900公里的洲际量子保密通信。

中工网记者 张学栋 摄

谈及十六年如一日的坚守,唐世彪说:“最重要的一个品质是要能坐得住冷板凳,也叫守住初心。”这份初心,推动了量子通信技术实现了从实验室研究到初步产业化应用的关键跨越,他也随之获得“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面对荣誉,他诚恳地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这既是对我们过去十多年创新突破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的责任和担当。”

唐世彪认为,青年一代生逢盛世,重任在肩,“希望年轻人在传承中创新,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