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周思同
电话铃声、键盘敲击声、急促的讨论声……深夜11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减灾中心”)应急技术支撑工作专班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作为专班一员,减灾中心工程师、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科研助理陈尧注视着国家山洪灾害“四预”平台,她在紧盯北京市密云区的雨量监测数据与预警信息。那些跳动的数据,正是他们为山丘区群众筑起的一道无形的安全防线。
“山洪灾害点多面广、突发性强,是汛期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灾种之一,防御难度极大,这恰恰是我们工作的价值所在。”从事山洪灾害防御工作12载,陈尧对这份事业的理解愈发深刻。她深知,每一次预警的精准发布,每一次防灾知识的有效普及,都能为山丘区群众抢回宝贵的避险时间。
作为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成员,陈尧见证了我国山洪灾害防御技术体系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过程。她主要承担项目建设日常管理工作,参编多个阶段《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持续跟踪全国项目建设进展与防御效益统计。看似琐碎的工作,却如同拧紧防护网的每一颗螺丝钉,确保这张守护生命的大网严密可靠。
自2015年起,每年汛期,她的名字从未缺席减灾中心山洪灾害预警/应急技术支撑值班表。近日,北京市出现超强降雨过程,陈尧和同事们通过全国山洪灾害“四预”平台监测相关区域雨水情动态,滚动向北京市水务局发出风险提示和临近预报预警,重点提醒北京市关注密云、怀柔、延庆、平谷等地山区山洪灾害风险,根据实测降雨,电话追踪地方应急响应和人员转移避险情况。在汛期,这样的紧急值守对陈尧来说是常态。
除了汛期的应急值班,陈尧还参与研发了北斗山洪灾害群测群防巡查智能终端,该终端是支持北斗卫星定位功能的穿戴式设备,具有现场巡查、轨迹记录、险情上报、预警“叫应”等功能。作为北斗水利综合应用示范重点推荐产品,该设备已在四川、河南、安徽、浙江、宁夏等地部署应用4000余套,显著提升了基层防御能力。
“防灾科普关键时刻真能保命。”陈尧常说。她参与编制的《洪涝灾害避险自救导引》等科普读物,通过水利部技术帮扶活动向青海、宁夏等山洪易发区赠送千余册。这些图文并茂的手册,让偏远山村的乡亲们学会了识别山洪预警信号、掌握了科学避险方法。此外,她还参与国内首部山洪灾害防御主题公益电影《山水乡情》的制作。
留学经历赋予的国际视野,让陈尧在技术借鉴上独具优势。她将日本洪涝灾害风险管理经验融入本土实践,参与编撰《日本的防汛:体制、机制与技术》专著,为国内防灾减灾体制机制与技术提供重要借鉴。她累计参编出版科普读物5部、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司局级科学普及奖1项。
12载风雨兼程,陈尧愈发理解“江河安澜”四字背后,是水科院前辈们“创新、求实、敬业、奉献”的精神传承。“愿继续以‘螺丝钉’的姿态,扎根山洪防御事业。”展望未来,她眼神坚定,“在平凡岗位上坚守初心,为山丘区人民的美好生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