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回复: 0

丁巧仁:用“最初的心”护“最远的路”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车载无线通信设备被称为火车司机的“眼睛”和“耳朵”,是确保重载列车安全运行的核心设备。国铁太原局大同电务段湖东移动车间通信工丁巧仁就是守护“眼睛”和“耳朵”的人。30多年的坚守,他将人生的信号调频至重载铁路事业,用“最初的心”守护“最远的路”。

丁巧仁所在的湖东移动车间担负着“西煤东运”大通道大秦铁路线上450多台重载机车通信设备的测试、检修、维护任务。从模拟到数字、从2G到5G的通信网络建设,他检修过近两万台次设备,处理故障超5000件次,做到了“检修零故障、换装零失误、检测零误差”。

1993年,丁巧仁入路。当时车载通信设备采用无线列调,近距离点对点传输,是当时的世界先进技术。“我第一次进入机房,看到整齐的设备上闪烁着绚烂的灯,给我这个农村娃带来了极大的震撼。面对这些设备,我感到茫然无措,暗暗同自己较劲,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做到最好。”丁巧仁说道。为了尽快掌握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检修工艺,他白天跟着师傅学,下班后利用备用设备进行模拟练习,常常在不足4平方米的无线屏蔽室一待就是一整天。

丁巧仁工作的第二年,列车更换了一批无人电台设备。但机车司机经常反映,与车站值班员通话时间超过1分钟就会中断。“长时间接收不到调度命令,会危及行车安全。”丁巧仁在故障设备上进行模拟通话,一边翻阅原理图,一边顺着电路一步步排查。经过数十次测试,他怀疑是一个元器件设计参数太低导致,并自主尝试更换,一下子信号就续上了。几天后,匆匆赶来的厂家总工程师见到丁巧仁,竖起了大拇指。

大秦铁路由模拟无线通信模式步入GSMR无线数字通信模式后,对通信设备的维修质量和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丁巧仁主动请缨,先后参加了北京交通大学、深圳地区相关厂家组织的培训学习,借来专用英文字典,对照查询G网专用术语,徒步巡线,熟悉区间设备的运用情况。不到半年时间,他就掌握了G网维修的各项技能,先后解决了机车信号弱等多个问题。在第三届全国铁道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丁巧仁凭着过硬的技术荣获铁路通信工(无线终端维护)第一名。随着“丁巧仁技能大师工作室”“丁巧仁铁路通信工铁路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成立,他在铁路重载领域的技术攻关开启了“加速度”。

大秦铁路运行的重载机车上有数根主电缆,每根主电缆最多由14根细缆组成,需要定期测试电缆性能。完成一台车的测试需要两个人配合,操作上千次,耗时近4个小时。为减轻大家的劳动强度,丁巧仁决定设计一种方便简易的检测设备。

起初,丁巧仁采用将插针小眼转换成线路并按顺序编号的方法测试,然而顺序不好记,只能推倒重来。那几天,丁巧仁满脑子都是电缆测试工装的事。有一次天黑,当他习惯性地开灯时,突然一个念头冒了出来:“开和关方向不同,既能区分电缆,又能帮助记忆!”说干就干,第二天便买来双控开关,与细线焊接、编号,将数十根细缆整合进一个小盒子。用这个小发明测试整台机车的电缆,一个人用时不到一个小时,较之前提效近90%。

自“丁巧仁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推出创新性技术攻关项目20余个,实施规模化技术改造3次,显著提升了安全保障能力,节约了成本支出,创造经济效益2300余万元。他还参与编写了《铁路通信工培训规范》《高速铁路动车组车载通信设备维修岗位培训规范》等,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铁路工匠”、山西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从一间小小的屏蔽室到653公里的铁道线,从苦练技术本领到巧破现场难题,丁巧仁用最硬的技术照亮了万里铁路,讲述了新时代铁路人奔跑逐梦的动人故事。

(山西工人报记者贺芳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