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回复: 0

永不止步的追“光”者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民日报记者 吴丹 闫伊乔

用惟妙惟肖的动画介绍新型光学敏感材料、通过个人成长经历鼓励大家“多动手做东西、动脑琢磨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姜德生的精彩讲座,让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的同学们听得入神。

“希望孩子们能带着对科学的好奇心,探索更多科学的未知。”这位光纤传感材料与传感技术领域的顶尖专家,在科研之余抽出时间,给大中小学生开展科普教育。

“光纤通信能抗电磁干扰,把光纤做成传感设备肯定也可以。”上世纪70年代,光纤通信技术出现不久,姜德生敏锐地捕捉到了用它做传感设备的重要意义。1979年,姜德生在学校的一间石棉瓦搭成的车间里,“捣鼓”出了中国第一台光纤传感器——光纤风压计。

早年,很多光纤传感关键器件严重依赖进口,比如光栅波长信号解调的一个核心器件就价值2万美元。“一个小指头大小的东西,比黄金还贵。”姜德生说。

姜德生决定带领团队搞自主研发。3年后,团队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性能更优、成本更低的同类型元器件。面对外国公司的邀请,姜德生保持定力,带领团队继续深耕光纤传感技术,把服务范围扩大到经济建设各方面。

数十年过去,当年学校的石棉瓦房已经变成了国内光纤传感技术领域唯一的国家工程实验室。这里诞生了7大类30余种光纤传感器,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传感成套生产技术与装备。同时,还带出了一支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研发团队,让自主创新的根系不断延伸。

一次,陕西某隧道火灾报警工程进行招标。当时火灾报警探测市场基本被国外产品垄断,招标方决定请姜德生团队和国外团队各铺设一孔隧道,同台竞技。

“在火灾报警领域,早一秒报警,就意味着救援难度和灾害损失的降低。而我们的产品报警响应时间和性能都优于国外的产品。”说起中标时的情况,姜德生团队成员、武汉理工大学研究员范典记忆犹新。

姜德生带领学生深入隧道、桥梁、港口、水电等工程建设现场,参与一个个国家级重大工程,在提升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心存大我、至诚报国,要让理想信念深植于每个学生心里。”姜德生说。

在湖北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干净平整的跑道下“大有乾坤”。“智能跑道埋设了5万多个‘神经元’,可实现机场跑道全时、全域的信息感知,提供智能化服务。”项目技术负责人、武汉理工大学研究员李盛说,“姜老师经常与我们进行技术沟通,验收前还逐页修改材料。在姜老师身上,我们学到的不仅是科研方法,还有师者的责任担当。”

创新永无止境。76岁的姜德生仍奋斗在教学科研一线,继续着追“光”之旅,围绕新一代光纤光栅阵列传感技术在新型智慧高速中的应用展开探索,为石化、交通、能源、电力等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更多创新方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