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4|回复: 0

【助力写作】写诗要写出事物背后潜含的意义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中国诗歌报(中诗报),让诗歌温暖人生!

写诗要写出事物背后潜含的意义

作者/左建协(剑石)


(本文原创,侵权必究)现在写诗的人很多。但有些人并不知道写诗应该表达什么。表现之一,就是把目标定在写事上,事写完了就完了。比如,我辅导群中有篇习作《偶遇》,就是这样:

马路平整

我前面的三轮车

颠簸着

发出不正常的声响


赶紧加速

并行时

大嗓门告诉他

一只轮胎没气了


老人楞了一下

随即停下来

道谢声多么动听

我吹起口哨继续前行


这种行为,肯定应该称赞和弘扬。但这就是一种好人好事。它自身包含着一定意义,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但如果只是把它如实叙写下来,那是“靠事实说话”的新闻报道甚至是表扬稿的任务。


而诗主性情,重在抒写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而其中根本的一条,是从普通的事件中,写出别人看不到或想不到的深层次的体察或醒悟


准确地说,这种体察或醒悟,是诗人主观上的东西,即精神、灵魂层面的思考和发现,而不是客观事物自身显现出来的价值和意义,或说别人一眼就能看到的、一时就能想出来的肤浅和陈旧东西。


请看也是从好人好事写起的一首诗,诗人黄灿然的《因为悲伤》:


在中环地铁站,一对老夫妻

用普通话问我去东涌怎么走,

我温顺地——几乎是孝顺地——

陪他们走十几分钟,给他们带路。

他们一定以为遇到一个好人。

而我只是因为悲伤。


单说前一节,也属于好人好事。如果从尊重老人或同情老人的角度写,肯定没多大意思。此诗的匠心之处,就在从充满高尚的事件中触及于“悲伤”,并用前后两节的突然反转创造了独特的表达效果——


你看,第一节写的是“喜”,读者读完这一节,一定会为俩老人“遇到一个好人”而欣慰。但第二节,作者突然却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我只是因为悲伤”。“因为悲伤”才护送老人,多么不合情理!但静心一想,你就能品出这种“悲伤”里边的多层苦楚——这种“悲伤”,可能来自自己平时不够尊重老人,现在察觉了;也可能发现过去亏欠父母了,现在忏悔了;还可能是被当下遇见老人摔倒不敢帮扶的现象伤透了心,自己无能为力,只能以这种方式进行扭转和反对——大家都知道诗中的“我”,历来就不是一个个人,也不一定非是作者自己;所以,诗人就把自己的多种感受,凝聚成“我的悲伤”,并以此去鞭挞当今社会的种种不良风气。这无疑是高明的、也是非常理性的。


上升到理论层面,这种“悲伤”的内涵,就是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对纷繁人世的回应。而其本质,则是诗人的个体生命对生活的体验和升华的结晶。


所以,真正的诗人,应该拥有一颗善于思考的大脑和一双洞察一切的慧眼,应该用清醒的生命意识去体验生活、叩问现实、剖析人性、针砭时弊。也所以,真正的诗歌,无不燃烧着诗人爱恨情仇的烈火,闪射着诗人思想和灵魂的光芒。


在这里,无需列举那些久负盛名的经典,为了更接近初学者的水平,我们随便找一首诗都可说明问题,就看诗人剑男的《烟花》吧:



灿烂之后归于沉寂

其实你知道烟是烟,花是花

为瞬间绚烂而接受呛出泪水的烟

像一个人不堪黑暗

而拼尽最后一点力气点燃自己

生命有它的在所不惜

生命有它的奋不顾身

这可能就是万物和生活

剧烈较量的理由和意义

从花的短暂、热烈、灿烂、虚幻

到烟驱之不散的真实

烟花替我们驱除生活中的虚妄和庸常

它从不回头看身后遍地的碎屑



烟花虽然绚丽但毕竟是一种人造物,作者却从它“拼尽最后一点力气点燃自己”,“从不回头看身后遍地的碎屑”的闪亮献身,写出了“万物和生活较量的理由和意义”,发出了“驱除”我们“生活中的虚妄和庸常”的警示,这就具有不同寻常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了。


当然,写自己的人身体验,不一定都像《烟花》这样直接“说出来”,也可巧妙构想,含蓄表达。如女诗人素手的《这十年》:


亲爱的

我还是挣脱不了笼统

我在万千之中,所谓

沧海一粟


你看,又一个十年过去了

风从身后刮到身前

它提着无数把刀,围攻我

纷飞的誓言和丢失的人一样

不胜枚举



但我盛年已过,逐渐迟钝

像痊愈的另一种途径


这首诗的中心意思非常明确:所有“沧海一粟”的凡人,都要经历“风从身后刮到身前”,让“它提着无数把刀,围攻我”,才能“痊愈”自己的人生。只是,作者用的是含蓄手法,一点也不说破,完全用“别致的语言”去暗示;加上它行文灵活多变,不反复贯通全文,再三品读,是无法悟出其旨、探得其妙的。


初学者可能一下子达不到这种程度,但要坚定这种目标和追求。千万不要写了半天,自己的一点感受和认识也写不出来。比如辅导群里的另一首习作《葡萄架》:就是一种“点”了一下的作品:


从地面爬到房顶

把自己先递上去

枝条环绕枝条,叶片交替

谁助它一臂之力

托举明天的果实



我不知道

它爬那么高干什么

一串串葡萄,多像奔走的行李。


缠绕的事一件接一件

如时间在心里

一点点长出绒毛



当我看到藤上的葡萄

开始转色

我终于有了

自己的梯子


葡萄爬得高高,本应写出也完全能写出点什么,不料,全被“谁助它一臂之力”和“我不知道∕它爬那么高干什么”这些痴语给堵死了,以致,“后边的缠绕的事一件接一件∕如时间在心里∕一点点长出绒毛”是什么意思,“我终于有了∕自己的梯子”,梯子是怎么有的,都成了无解之谜——真是可气又可惜啊!


左建协(剑石),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原邢台日报、牛城晚报副刊部资深编辑,河北省音乐文学协会会员。所写的诗技专著《现代诗写作基础技法》由线装书局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