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报记者 李娜 精准覆盖46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成立18个市级驻会产业工会所属工会联合会,有效覆盖829家企事业单位工会,组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387个,建立与行业主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记者日前获悉,2017年,四川省成都市总工会系统推进产业工会改革,截至目前,6大产业工会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显著提升,各项工作“成绩单”闪亮。 从“工会工作委员会”到“产业工会”,表面上是名称的变化,背后却是大刀阔斧的系统工程。在工会人士看来,这更像是一场工会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双向奔赴”。 精准适配产业需求 “极具产业特点的技能竞赛等活动覆盖面受限,不在管辖内的企业事业单位就参加不了。”成都市总工会组织部部长黄耘深度参与改革过程,她回忆道,“精准适配产业需求”是当年产业工会改革的首要课题。 2017年,《成都市总工会改革实施方案》落地,市总对标成都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未来产业,优化整合市总6个驻会产业工委职能,改革设置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财贸轻化纺等6个市级驻会产业工会,全面实行“委员会制”,由市管干部兼任主席。明确产业工会在市总工会和上级工会领导下开展工作,指导市域内同类或性质相近的产业、行业(系统)工会和企事业单位工会工作,与区(市)县工会相互配合支持,并采取“集中明确+适时调整+动态组建”方式保障有效覆盖。 “职能职责优化后,服务产业发展、服务产业职工的履职效能得到了整体跃升。”成都市电子信息工会常务副主席向莉介绍,2018年6月,成都市电子信息工会组建。所属产业工会组建了电子信息行业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聚焦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展“揭榜挂帅”和“五小”创新成果评选展示活动,以及跨区域、跨行业高技能人才技能交流及技能培训。 优化机制增强联动 在成都东站西广场,兼具政务服务、餐饮、休闲、医疗健康和智慧书屋等一体化的“华仔红色方向盘”网约车司机之家,已成为网约车司机的日常打卡地。不仅如此,成都市交通建设工会还与市交通局就网约车司机数据资源共享等事项建立联动机制,打造网约车司机“数智驾驶舱”服务平台,实现对网约车司机全职业周期的精准动态管理和服务。 “得益于多方联动机制的支撑,才有了更多可共享的优势资源用来服务职工。”成都市交通建设工会常务副主席王灏表示,过去产业工会缺乏与行业主管部门及基层单位的协同机制;改革后,健全了市级驻会产业工会与行业主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市总工会协调市级部门(单位)建立制度,市级驻会产业工会与市级部门(单位)责任处室抓落实”的运行模式。上下联动、跨部门协作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解决实际问题,跨系统、跨层级联动机制有助于则提升产业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等方面的能力。 “截至目前,该模式已覆盖市经信局、市交通局等9个市级部门(单位)的18个内设机构。”黄耘介绍,向外联动的同时,成都市总还将推进产业工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工会总体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推进、一起考核。 聚势赋能提升质效 成都市装备制造工会常务副主席朱辉向记者分享了一组数据:近几年由驻会市级产业工会培育的“成都工匠”数量已达1914名,占全市工匠总数的62.55%。他认为,市总工会在推动“产改”重点企业遴选扶持、工匠人才培育认定、劳动和技能竞赛立项、典型表彰、基层经费补助、干部培训等事项资源分配方面的支撑和引导,极大促进了产业工会职能作用的发挥。 据了解,为了让产业工会业务推动更具体系化、特色化,成都市总在改革过程中启动县级地方工会建设扶持、产业园区工会运转提效、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建设3个专项计划,并以“专兼挂相结合”方式配强产业工会力量。同时,运用“双轨并行”的预算申报方式保障资金投入,强化产业工会在推进工会事业创新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最近,成都市总工会组织部正研究制定相关优化方案。将“成都市装备制造工会”更名为“成都市生化能材工会”,以更好覆盖生物科技、医药、绿色能源、材料等行业(系统);将“成都市财贸轻化纺”更名为“成都市财贸轻纺服务工会”,新增现代居民生活服务、新就业形态等行业(系统)。调整后的产业工会将更加紧密结合地域产业结构,更好覆盖和服务不同行业企业,真正成为职工信赖、富有活力的职工之家。
|